大明嫡长子 第244节(2 / 2)

加入书签

他这话一讲,其他人也反应过来,奶奶的,给他抢了个先。

于是也立马纷纷高呼:“愿为陛下驱策!”

朱厚照嘴角弯了起来,“你们都是读史书的人,在任时要有对历史的责任感,朕不想哪一天查到你们也涉及什么大案,到那个时候被钉在耻辱柱上,可不要说朕不教而诛。”

“臣等不敢!”

“朕也希望你们是真不敢。”说完之后,朱厚照向刘瑾使眼色。

刘瑾低头说:“刑部闵尚书已经到了。”

这是这次培训的流程安排。

总体方向当然是皇帝来说,不过具体内容,朱厚照安排了几名朝官来上。也可以说,他第一步是提振士气,后面就是闵珪来讲,基本上就是用各种犯错误暴露被抓的官员来起到警示作用。也可以说叫廉政作风建设……

之后礼部尚书林瀚会来讲思想、户部侍郎顾佐会来讲经济、吏部尚书王鏊会来讲政绩观和经世致用之说,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环。

这其中很多内容非常的丰富,就像顾佐,他一个人大概就会讲三天,包括成立少府的目的、朝廷用工的好处、粮价平稳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国库收入与支出、大明财政的严峻形势等等。

此次培训的时间也会长达半个月,所有的一切都是围绕让这些人了解国家的整体状况。

这种科普,有助于他们理解皇帝所颁布的各种政策,并在实际行动中选择支持,否则很多人都是盲人摸象,只要有什么人说了开海的不好,便立马跟随着一起说,一点儿不会从国家层面来考虑这个问题。

用现代政治术语表述,就是我们的干部要有国际视野和大局观。

为了能让他们有足够的积极性,这才将赵慎的决定给提前透露出去。

回到宫里之后,王鏊和杨廷和递了条子进来,

朱厚照本来就正在考虑赵慎要如何任用,见到杨廷和便问道:“介夫,撤销南赣巡抚的议奏是你所提,正好你们今日都在,说说看。赵慎调往何处合适?”

杨廷和到了京师参与朝政之后,很快便显现出他头脑清楚,条理清晰的特点,再加上主要的重臣之中,他最为年轻,精力最旺盛,所以越来越受到倚重。

“启奏陛下。赵中丞巡抚南赣四年,执掌一方稳住大局不是问题,统兵剿匪、缉捕盗贼可见其能力出众,绝非庸臣。但赵中丞自成化二十三年及第后,一直在地方任职,从未到过京师。陛下若欲大用此人,微臣以为……是不是让其在陛下身边熏陶几年?”

朱厚照略微点头,杨廷和的话有道理。

有些官员大局观强,知道忠心、知道国策,但不一定有执行力,有些官员摸爬滚打这么些年实际政务经验丰富,但有时候朝廷和皇帝真正的用意他们又摸不准。

能将两者做到统一的,不多,做的最好的,是杨一清。但杨一清这个有些运气成分,便是皇帝的边疆之策和他自己的意见正好统一。

“先生觉得呢?”

王鏊拱手,“介夫所言甚为妥当,微臣以为大善。”

朱厚照用赞赏的眼神看了看杨廷和,“那就调其为刑部侍郎吧。”

“培训期间,就宣布吗?”

“当然。不然,这些老夫子听课会听睡着的。”

王鏊和杨廷和一时无言……话也不必讲得那么直接嘛……

此事了了。

王鏊便再进言,“陛下,王守仁进京了。”

“进京了?”

朱厚照当机立断,“那你去和他说,要他和你一起南下。其实浙闽总督的事,朝廷也该宣布了。”

杨廷和在一旁不说话,原先他和梁储关于浙闽总督的位置之争在朝堂上还是初见端倪的。

这个位置很重要,甚至比待在皇帝身边更重要。对于他们两个人来说,刷存在感其实意义不大,关键是要有所作为。

皇帝把开海提到了和复套一样的高度,全权负责此事的浙闽总督能不重要?

不过……也行吧。王鏊亲自任此职位,谁也说不出话来。

詹秀山的案子在酝酿,浙闽总督的圣旨也即将要发,大明除了这五省之外的其他官员应该都在看着京师这次培训能结出个什么果子……

以目前的情况来看,赵慎的提拔之例近在眼前。

地方巡抚、三司一定会争第二次的培训名单,除了一些愣头青,应当不会有人要闹到和皇帝辞官的地步,毕竟以往几乎很难看到的晋升希望出现了!

愿意为他效忠的官员是给出希望——拉拢,一定要反对的其实是箭在弦上,说不定就会刀下见亡魂……说起来,这其实都是皇帝在给海禁开驰扫清障碍。

再加上派帝师王鏊就任浙闽总督……

杨廷和偷偷瞄了一眼皇帝,心里想着:真是厉害啊。

第二百七十九章 影响

时近傍晚,书院里、小河边,复兴楼一天的集中课程终于结束。

赵慎原先来的时候无人关注,大约也只是打个照面的关系,但皇帝的一句话改变了这一切。

外省人不提,本省的江西布政使和三司全都追上了他。

他们都在一起共事过,这个时候赶紧来弥补弥补是正常操作。不要说你自己觉得没有因为哪一件事情得罪过人家。

官场上,有时候你以为的不是你以为的,很多情况下你得罪了人其实自己还不知道。所以有些为官经验的人都会预防这一点,就是说不管有没有,反正先把关系搞好再说。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