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嫡长子 第594节(1 / 2)

加入书签

“是的。”

“可不要胡乱抓一些人来充数。”

“陛下放心,王阁老、杨阁老都看着呢。”

“抓人不是小事。再说,应该被抓起来的这些恶徒,个个都是自家的心肝宝贝,否则也不会任他们胡来。想来各种小心思也多得很。”

尤址又说:“就算这样,也只会抓错一小部分,奴婢听他们说,这次抓人也是为了给百姓壮胆,叫老百姓都知道,皇上是真心要为他们做主的。因此后面等百姓鸣鼓告发的,那些应当就假不了了。而如果都抓百姓充数,这个目的便达不到了。”

朱厚照若有所思,随后点点头,“你这个脑子,有的时候也挺管用的嘛。”

“跟了陛下那么久,总归也能和陛下学到一些皮毛。”他憨憨笑了起来。

朱厚照故意调笑他一下,“你这话什么意思,朕平常很会算计人吗?”

“奴婢哪敢有这份心思。奴婢是说,天下再大,也都在陛下掌心之中呢。”

也就是他,因为离皇帝很近,时间也长,所以大概知道什么时候朱厚照是真的生气,什么时候是假的生气。

正聊着的时候,外面忽然有人急急禀报。

“去看看怎么回事。”

“是,陛下稍待。”

朱厚照重新坐下,不一会儿尤址就捧了份奏疏进来。

“从哪里来的?”

“回陛下,是南直隶来的疏。”

“喔,拿来。”

皇帝接过以后,才看一两眼脸色就有变化,随后不禁锁眉……

尤址知道,这和刚刚与他笑谈可不同,于是立马站得小心起来。

“唉。”朱厚照深深叹气,“李东阳身体不好了。”

李东阳生于正统十二年,今年六十八岁,历史上就是在正德十一年病逝的,年近七十,其实也是高寿了。

朱厚照记不住这些名人具体去世的时间,所以忽然间看到这样一份奏疏心情还是有些沉重的。与刘健和谢迁相比,李东阳是比较惨的。

因为他几个儿子都先他而去,现在只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养在膝下。

所以明史上有记载,正德七年的时候,李东阳致仕,皇帝准许,并赐敕褒誉李东阳,恩荫其侄李兆延为中书舍人。

因为他已经没有儿子了,只能恩荫他的侄子。

尤其是他的长子李兆先,颖敏绝人,有一目数行之资,写文章下笔立就,文名甚高,时人称其比李东阳还要厉害。

但是他年仅二十七岁就去世了。

“去给王炳和宋衡传个旨意,朕再给他两天时间,如果到时候仍然拿不出说服朕的东西……”低着头的皇帝眼皮一抬,“那就让锦衣卫和东厂接手。”

尤址心中一顿,“奴婢遵旨。”

第六百五十三章 事急如火

和刘健一样,李东阳的应天巡抚,朱厚照这么些年一直也没有动过。

他本身是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江南之地又是文风繁盛之所,这些年他在江南是如鱼得水了。

治政、治学、治人,都有不俗的成就。

当然,这是在读书人圈子中的评价,实际上的社会现状以及底层逻辑并没有多么取决于他李东阳。

因为红薯的推广、贸易的红火,这个时候放谁在江南主政,那政绩也差不了,只要不折腾老百姓就够了。

不过话说回来,这种‘果子’皇帝怎么不愿意旁人摘,偏偏给了李东阳呢?

除了他过去已经赢得的名声,更主要的原因还是皇帝信任他。

总而言之,现如今李东阳在江南的地位是一时盛极,他就像是当世大儒一样作为一个标志性的符号高高悬在那里了。在他的文位下低头拜礼的读书人不知凡几。

所以朱厚照当然要重视这一封信,李东阳的文坛地位越高,他作为皇帝只要稍加优待,那便是万人归心。

这种赤裸裸的东西,倒也没有必要客气。

以至于王炳和宋衡在收到旨意和知晓缘由的时候也不好撒出什么怨气,不是皇帝忽然间要把他们往死里逼,是事儿赶事儿,撞在了一起。

不管是这里的事情放一放,还是先不管病重的李东阳。这种取舍谁都没有胆子去让皇帝做。

还是那句话,都难,那也只能勉为其难。

不过司礼监尤公公的话很有意思,什么叫‘拿出说服皇上的东西’,到底要怎样才能说服皇帝?

这种时候便能看出阁老‘稳定军心’的作用,他将杨廷和拉到一旁,颇为坚决的说:“事到如今,陛下的心意介夫应当也看得清楚了,陛下就是要把这些丑事都揭出来。”

杨廷和疑惑但是也点头,“陛下……总是会出人意料。只是始终不懂,为何偏偏就要如此?”

王炳想到一些,但他不敢确定。

“为何偏偏如此……老夫是仔细想过的,但……实在不合常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