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7节(2 / 2)

加入书签

作为常年和皇帝玩手段的世族,接下来的事他们再熟悉不过了,这群人飞速控制了宫里的消息,让武昌的本地豪族被蒙在鼓里,然后借着为谢恺哭丧和马上就能拥立新君成为新王朝的功臣的名义,在江南豪族反应过来之前成功笼络住了谢恺的十万大军,顺利接管武昌。

郑妃之子马渊成一即位,北方世族们立马在武昌城里抖起来了。

现在又回到了他们当初刚到建康时的样子,皇帝在他们手里,军队也在他们手里,王令一出,谁敢不从?

失去过一次权力和地位,重新上位的北方世族们在武昌城里杀疯了。

他们急□□速将整个江南都控制到手里,在武昌城内拼命排挤江南本地豪族,几日之内就杀得武昌城内的江南豪族少了一半,剩余的江南豪族见势不妙,纷纷逃回自己家里。

这世族们倒没管,毕竟他们只是想要重新掌握大权,不是想把整个江南每一个地方都打一遍,真要这么打,那再来十万大军也支撑不住。

何况,他们又不是谢恺,他们平日里的日常是喝酒清谈嗑药,修仙养生玩小妾,打仗可不是他们该管的,他们对军中之事一窍不通。

真要开打,能不能把大军领出去都不一定。

于是世族们在将武昌城内的江南豪族都排挤走了之后,就开始积极为自己在武昌附近占田揽好处了。

自弱帝登基之日起,一月之内,武昌城内世族在武昌城外狂揽良田万余亩,造成无数无辜百姓痛失家园,成为没有土地和户口流民。

武昌附近几郡,流民之祸遂起,且越积越多。

但因为武昌城有原谢恺的十万大军驻扎,流民们不敢逼近武昌城,只在世族们的领地之外流窜。

武昌城内,世族们田也占够了,权力也重新回到手里了,威武也威武够了,有着马渊成这个宝贝疙瘩在手,他们再无后顾之忧了,于是世族们商量商量,开始准备控制舆论,大骂王若彩和霍思城母女了。

武昌城内的世族们激.情开骂,另一边,江右的本地豪族们也太闲着。

自从霍思城带着她的大军来到了建康,治理了建康周边七郡的流兵,也给这里的人重新划分了政治组织,重编了户口,一切豪族有大量匿户的都要把人放出来,重新编户为良民。

好在当初建康附近真正的大恶霸才不是这些豪族呢,那些北方来的世家才是建康附近最大的庄园主,他们占的土地和藏匿的人口才是最多的。

这些世族来到建康后,将原本在建康附近有田地的本地豪族一再挤压,逼迫他们让出了自己的庄园田地,于是建康附近,属于本地豪族的庄园没几座。

而等谢恺带着大军过来,除了位于建康后方又实力强劲的吴郡,其余周边地方,都给他的大军霍霍过了,他走后,流兵再作乱,建康附近的豪族庄园几乎无一幸存。

这时候陆瑶再强势整编,自然没有受到任何抵抗,她轻而易举地就将建康附近七郡按照江北的治理格局改造了过来。

新编户的人要么是失地的流民,要么是同样没有地在当土匪的流兵,陆瑶在大军压境之后,又是给他们户口,又是找人给他们看病,又给他们部分人当基层小官的机会,甚至还找人给他们教书,对比他们之前的生活,简直是从地狱到天堂的区别。

而且提前展示过战斗力的大军在一边盯着,恩威并施之下,这些人再没闹出多少幺蛾子。

建康附近七郡渐入佳境之后,被谢恺抛在一边的江右各郡也开始朝陆瑶抛媚眼,自发地靠拢到了陆瑶手下,自认成为江右小朝廷中的一员。

但是这些郡县没有经过陆瑶的攻打和治理,郡内仍属于他们自治,顶多是按时像陆瑶的建康小朝廷交点税当做保护费罢了。

而在靠拢到陆瑶这里一段时间,发现陆瑶治下,豪族们竟然过着如此委屈的日子后,这些江右的豪族们也隐隐感到了一丝后悔。

但是他们投都投了,原本人家霍思城没理他们,大家井水不犯河水的,可要是他们现在又说要走,那这霍思城恐怕就要翻脸了。

知道陆瑶的手下大军有多恐怖的江右豪族们不敢惹她,只好一面心惊胆战,一面继续在她手下呆着。

好在这几年来,陆瑶始终没有要插手他们这些豪族领地内治理的意思,她搞的那些什么三长制,教普通百姓读书,也只在她完全控制的那七郡内实施,碍不着他们。

如果真要说有什么影响的话,那就是从他们领地里逃出去的人多了。

他们逃到那里去呢?当然是逃到建康城外那七郡去了。

因为陆瑶在建康宣布了一项法令,凡是从外乡来的没有户口的人,她来者不拒,一律照规矩发田给户口,而只要你有了户口,和本地所有人一个待遇。

建康七郡的老百姓那是什么待遇啊,那可是每个乡都有两个老师教读书的待遇啊!据说凡是七郡之内,就没有哪个百姓是不识字的!

听说他们的长官还经常搞活动,让老百姓围在一起读书写文章,天哪,那可是文章诶!那不是文曲星才能做的吗?建康七郡的普通老百姓竟然也能做!

而最重要的是!!建康七郡的老百姓,只要家里有女子在乡识字班里学得好,就可以去一个叫做妇好书院分院的地方读书。

从那里读出来那可就不一样了,那都是以后当官的种子!他们的乡长听说都是从那个地方毕业的!县令也是!太守也是!甚至霍思城自己,就是当地妇好书院的名誉院长!

老天勒,霍思城可是建康小朝廷的老大,大家私下都称她做建康王的,有她担任院长的书院出来,那不就是她的自己人?

知道妇好书院分院背景的人老百姓就没谁不想送自家的女儿进书院读书的,毕业了就能当官诶!最小也是个乡长!

那自己家岂不是就是本乡最厉害的了!到时候谁还敢欺负自己!到时候自己全家都要横着走!让隔壁老王老吴羡慕死自己!

老百姓们光是想一想最差的可能,都美得冒泡了,要是想一想自家再出个县令,出个太守……天哪,普通小老百姓简直要高兴到晕过去了。

满心都是美好期望的家长们纷纷虎着脸在家里拼命敦促家里的女儿读书,家里没有女儿的一个个苦着张脸,蹲在家门口看着别人家的小女孩高高兴兴去识字班上学,像是别人欠了自己几斤米似的。

等关上门,把外人的声音隔绝在外,没有女儿的夫妻们都下了决心,他们要生!一定要生出来个女儿为止!有了女儿,就有了未来,他们也要供个乡长出来!最好供个县令,到时候就给女儿招几个聪明小子,等生了孙女,正好把女儿的聪明和人脉传下去!

战乱时代,人口出生率和存活率往往是统治者最发愁的东西。

百姓生活水平极度底下,对未来没有安全感和期待,于是延续后代成了最没必要的东西,反正活过今天还不一定有明天,一人吃饱全家不饿才痛快呢,谁想生孩子啊。

而这种生存第一的思想联系上客观的男女生理差异,又必然造成男女比例极度失调,十比一甚至一百比一都有可能。

作为生育者的女性的减少进一步降低了生育率,这下子,即使是有人想生,也不一定能找到女人了。

即使能找到,在女人地位极度底下的情况下,女人大概率会受到性掠夺,生育过程的痛苦会降低新生儿的质量,女人孕中产后得不到良好的照顾和护理,又会继续造成女性的减少。

而在陆瑶的女官本位制度支撑下,先是秩序得到管理,接着女儿成为全家走向更美好生活的期望,女性的地位被前所未有地提高起来。

有了女儿这个当官的希望,人们对生活和未来的期望就会增长,就会更加愿意生孩子,也更加愿意忍耐生活的艰辛,靠着这一份希望,人们更容易熬过漫长的苦冬,迎来真正的春季。

女性的地位一高,生育过程就会得到更多的照顾,顺利生产的可能性就会增高,同时女婴的存活率也会增高,活下来的女婴会进一步增加人口出生率。

人口多了,人才就多了,生产就发展了,生活水平就提高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