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云路科举 第119节(1 / 2)
景德帝面色铁青,手紧紧握着奏报,地上是方才被摔得粉碎的茶盏。
殿内跪了一片伺候的内侍宫女们,额头都紧贴在地面上,身子瑟瑟发抖,陛下震怒,他们提心吊胆,半点儿声音都不敢发出来。
景德帝重重地呼了几口气,胸闷得厉害。
亏他还一直以为大周国泰民安,百姓们的生活都过得不错,虽然偶有灾祸,也很快就能解决,唯一的烦恼便是西北边那些如同苍蝇蚊子一般烦人的大戎人。
然而南阳府叛军的事,仿佛在他脸上扇了一个响亮的巴掌,打得脸生疼。
但他毕竟是在位多年的帝王,知道愤怒并不能解决问题,发泄完怒火之后便着锦衣卫和东厂联手前往南阳给他调查清楚,这件事究竟是怎么发展到现在这个程度的。
另一边,则是让刘用去同知内阁成员们来西苑议事。
讨论争吵了整整一下午之后,终于下旨命卫国公郑平,带五千精兵前往南阳府平叛,并让户部拟出个赈灾的章程来。
卫国公郑平,是郑皇后的亲兄,也就是太子的大舅舅,乃是大周的一员猛将,打下许多胜仗,立过不少功劳。
原本这种小股叛军,并不值得劳烦他这样的大将亲自出马,景德帝原本也是这么想的。
然而新入阁的兵部尚书程白昱却不知同景德帝说了什么,才改成卫国公亲自带兵前去。
就在把这件事定下之后,景德帝也有些累了,正打算让他们都回去,谢首辅却忽然从袖中掏出一封奏折出来,交给身边的小太监,让他送上去,一边气定神闲地开口道:“臣这边,倒是有件好事要同陛下汇报。”
“好事?”
他这话说罢,不但景德帝挑了挑眉,除了褚阁老在内的其他几位阁老也颇觉疑惑。
你没看陛下都要被这件事气坏了吗,还说什么好事,老谢的脑子没事吧?
然而景德帝现在已经冷静下来了,结果小内侍代呈的奏折,展开往下一瞧,就入了神,一言不发地继续往下看去。
他不说话,底下得几位阁老自然也不敢出声,亦不能走人。
刚被布置了一堆任务的渠恺更是心中抱怨连连,不由得暗骂谢琢多事,有什么事儿不能等他们几个人走了再说?非要别人也陪着听,首辅大人好大的官威。
然而景德帝的脸色,却随着越往下看而越变越好。
看到最后,甚至一拍桌子,笑着道了声“好”!
几位阁老们顿时好奇起来,究竟是什么样的好事,能让陛下的心情由阴转晴,集体看向谢首辅,却见对方笑而不语。
景德帝现在的心情已经跟方才完全不一样了,把手中的奏折放在桌上,笑道:“朕还真是没有看走眼,你们都看看吧。”
说着,就让内侍将奏折交到其他几位阁老手中,让他们传阅相看。
第一个接过来的便是渠恺,然后他看到开篇的第一句话:“臣沈伯文……”
头皮登时发麻起来,心中有一道不祥的预感。
但还是硬着头皮继续往下看。
越往下看,心就越沉越低,最后沉到了底。
他总算是明白了,谢琢为什么要挑这个时候把这封奏折拿出来,呈送给陛下。
按理来说,要呈送给陛下的奏折,正常的程序是要经过其他人的手,而不是这样直接就交了过来。
但渠恺却不能说什么,因为,奏折上的是好事,是能让陛下高兴起来的好事,证明了沈伯文先前所说的并非虚言。
既然如此,错的就是压下了他的上一封奏折的自己。
果不其然,等到在场所有阁老们都看完了这封奏折之后,没有一个人站出来说谢首辅的程序不合规矩,反而都顺着景德帝的意思,夸赞起了沈伯文来,当然夸的更多的,还是陛下目光如炬,慧眼识英才,知人善用等等。
景德帝听了果然哈哈大笑起来,指着他们道:“你们这些读书人夸起人来,才当真好听啊。”
他此时心情极好,不仅是因为沈伯文在折子中说兴化府那边的灾情暂时还在控制当中,还提出了能够解决福建地区大量灾民的一个措施,就是申请启动先前被搁置了的一项工程——修建锦州土城。借此提供大量的工作,以此消化吃不起饭的百姓们和附近的灾民们,做工发工钱,有了工钱,便能让灾民们有事干,能买得起粮食,不至于被叛军裹挟。
以往的事实都告诉他们,百姓们想要的很少,只要能够活下去,能有口饭吃就行。
这样有益无害的建议,景德帝自然没有异议,不过照例还是要询问殿中这些人的意见。
哪怕是对沈伯文不满的渠恺,都不得不承认这是个好主意。
因此,这件事得到了全票通过。
就在大家都准备走人的时候,渠恺的精神还是紧绷着,果不其然,谢首辅还是开口提到了沈伯文的上一封奏折。
渠恺在心里暗恨,趁景德帝还没有彻底发火的时候便站起身来,撩起袍角,下跪认错:
“启禀陛下,臣有罪。”
第一百零七章
一百零七章
“哦?爱卿何罪之有啊?”
景德帝此时心情正好, 听到渠恺这句话也只是挑了挑眉,不动声色地问道。
渠恺却不敢掉以轻心,简略地将自己压了沈伯文上一封折子的事说了, 但却并不是简单地陈述,自然用了些春秋笔法,将自己的过错修饰成考虑到其他地方的灾情, 而不是故意使绊子。
他以为,既然兴化府那边灾情控制得不错, 就证明并没有那么严重,自己的说法是站得住脚的。
然而,这只是他以为。
景德帝听他说完这番辩白, 并没有让他起来,自上而下地睨了一眼,只对身边的内侍道:“去一趟文渊阁,把那封奏折取回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