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9节(2 / 2)
“就连从淮安过来报信的驿卒,奴婢也让人把他们扣在了驿站,没有让他们离开……”
高太监跪在地上,苦笑道:“陛下,淮安距离建康,毕竟太近了,又过去了好几天时间,没有法子滴水不漏……”
皇帝斜了一眼高明,闷声道:“不要说他们听到了什么风吹草动,就算没有听到,知道你扣了驿卒,心里也能猜到个七七八八了,你做事情……”
说到这里,皇帝摆了摆手,开口道:“罢了,朕心情好,不与你计较了。”
皇帝揉了揉眉心,开口道:“今后做事情,要多想几层。”
高明低头。
“奴婢明白。”
“好了,去传午膳罢,朕吃了饭,再跟那几个老家伙缠斗。”
说到这里,皇帝忽然想起来一件事,他揉了揉自己的太阳穴,开口道:“对了,早上才知道赵昌平病了,这位财神爷这几年,替朝廷做事不少,功劳苦劳都是有的,下午你带几个御医去一趟赵家,替朕瞧一瞧他。”
高太监低头道:“是,奴婢午后便去赵尚书府上。”
……
下午,皇帝陛下还在甘露殿“舌战群儒”的时候,大太监高明带着两个太医离开了皇城,一路到了赵尚书家里。
因为是宫里来人,自然很顺利的见到了赵尚书,两个太医上前给赵昌平诊了脉,坐在一起商量了一番,才给赵家人开了方子。
病倒不是什么大病,就是染了风寒,再加上体虚,心神不宁,所以一下子病倒了,高烧不退。
祛了寒症之后,将养几天也就好了。
太医开了方子之后,高明走到了赵尚书床前,脸上挤出笑容:“昌平公,太医已经说了,您的身子没有大碍,服药之后在家休养几天,也就好了。”
赵昌平这会儿在大儿子的搀扶下,已经坐了起来,他脸上确实没有什么血色,对着高明点头道谢之后,开口说道:“身子不争气,受了些寒便起不来了,耽误了部事朝事不说,还连累陛下挂念,老夫罪莫大焉。”
高明摇头,笑着说道:“昌平公这话就不对了,陛下吩咐咱家过来的时候,亲口说昌平公这些年,功劳苦劳都有,昌平公是对社稷有功的重臣,可一定要将养好身子。”
说到这里,高太监顿了顿,犹豫了一下之后,开口道:“方才太医说昌平公心神不宁,可是因为淮安前线?”
赵尚书沉默了一会,低眉道:“犬子随军去了,心里有些挂念,不过病也不是全然因此而起。”
“那咱家倒有一个好消息,要告诉昌平公了。”
高太监微笑道:“今日朝会上,陛下还说了淮安前线的事情。”
“沈郎中在淮安,领兵越淮,在淮河以北的杨集,图河两镇大破敌军,歼敌数千,还带回了不少齐人的俘虏。”
“陛下高兴得很呢。”
高太监不知道为什么,今天的话比从前多了一些,他对着赵尚书开口道:“此时,陛下正在宫里,与几位有司衙门的大臣,商议如何给前线奖赏。”
“昌平公听了这话,是不是安心一些了?”
赵尚书闻言,抬头看了看高明,竟真的觉得身体舒坦了不少,他深呼吸了两口气,坐直了身子。
“好……”
赵尚书精神似乎都好了一些:“好啊。”
“前线能有此大捷。”
赵尚书对着高太监挤出了一个笑容:“陛下应该就会安心了。”
高太监点头,微笑道:“说起来,昌平公的那个师侄,真是了不起。”
“多少年没有人,打到北边去了……”
两个人说了会话之后,高太监便起身告辞,赵昌平不太好起身,便让大儿子将这位大太监送了出去。
等赵大再回到老爹卧房的时候,赵尚书已经穿着里衣,坐在了床沿,整个人的精神,似乎都好了一些。
“爹,您……”
赵大挠了挠头:“您身子好些了?”
赵尚书微微摇头,示意自己没有大碍,他看向赵幽州,问道:“你去瞧瞧,有没有淮安送来的书信。”
赵大点了点头,转身下去了。
过了大约小半个时辰,他竟真的取来了两封书信,递在了赵尚书面前,开口道:“爹,您真是神了,这两封信,方才官驿的人才送来!”
赵昌平没有说话,默默拆开书信。
两封信,一封是沈毅写来的,大概是说赵二在战场上没事,让他放心。
另一封,是赵二的平安信。
都是二月二十三发出来的书信。
赵尚书默默把信收好,看了一眼外面。
这两封信。
送的太慢了。
他很快想明白了前因后果,目光看向了皇城。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