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北迁汉人(2 / 2)

加入书签

同时,赵桓还将宋辽边境特别行政公署辖区内,那些按照《宋辽和平友好互助条约》,要裁汰的沿边军寨,也抽调了两千土兵,北上滦州。

随同这些禁军、厢军和土兵北上的,还有他们的军属、随军的民伕民役等,总人数大约在三万人左右。

这么多人,当然不是同时抵达滦州的,而是分批分次,陆续抵达滦州。

最先抵达的,当然是禁军、厢军和土兵了,然后才是他们的家属,以及陆续抽调北上的‘民伕民役’。

而这些民伕民役之中,很多其实都是从河东河北等地的流民之中,招募而来的。

辽人将滦州三县之地,‘租借’给宋国后,为了削弱滦州的经济民生,从滦州撤离的,其实不仅仅是契丹国的官员,还有当地的士绅乡贾富户,等等。

在撤离的时候,能带走的东西,基本上都带走了,但是土地、房屋这些,却根本带不走,最多也就一把火,把房子给烧了!

可问题是,滦州是‘租借’给宋国的,而且只是短短的五年!现在虽然离开了,可五年后呢,五年后要是还会回来,那可怎么办?

房子烧了,到时候可就得重建了!

因此,除了极少数人,在撤离的时候,真的放了一把火,把房子都给烧了,只给宋人留下了一片废墟外,更多的人,其实连房子都还完好无损地保留了下来。

而北迁的这些宋人,军属也好,民伕民役也罢,正好可以填补这些空缺,北上到了滦州,甚至连房子都不用起,就直接有了一个遮风避雨的地方,多好!

地里的庄稼也是,捯饬捯饬,洒下一把种子,就能发芽,简直不要太爽!

在这种情况下,区区三五万北迁之人,轻而易举的,就能安置下去了,就算是再来几万人,沈与求也完全能够安置得下!

而且,滦州毕竟已经沦陷胡人之手一百多年,能够多迁一些中原汉人到滦州来,也能更好的稳固滦州,有利于大宋在滦州的统治不是?

按照沈与求的意思,他是巴不得赵桓多从河东河北等地,迁上几万几十万的汉民过来,充实滦州呢!

不过赵桓却是不肯答应,觉得北迁的汉民太多的话,有可能激化北迁汉人和滦州本地人之间的矛盾,从而造成社会的对峙和分裂,反而不利于滦州的统治和安定,还是采取温水煮青蛙,逐步充实的策略,比较稳妥一些。

而且,北迁的汉人,也不能全部都安排去开荒种地,更不能跟滦州本地人去争抢庄稼田地,让滦州本地人,觉得北迁的汉人是侵略者,是敌人,是专门去抢他们的土地的,从而造成社会矛盾的激发和对峙冲突。

土地,永远都是百姓安居乐业的保证和社会安稳的先决条件!

衣食住行,食,永远都是摆在第一位的,而这‘食’是从哪里来的?最重要的来源,可不就是土地里的产出么?

因此,北迁汉民,最需要注意的,就是不能跟滦州本地人抢土地,抽调出一部分人开垦荒地可以,但是跟本地人抢熟地、肥地,就绝对不允许!

宋人想要在滦州站稳脚跟,第一步就是要搞好团结,要团结滦州的本地人,就像杨师辉所做的那样,只有得到了滦州本地人的支持,宋人才能够真正的在滦州站稳脚跟,让滦州真正的融入大宋这个大家庭之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