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4章 世家与百姓(1 / 2)
众人正等着李易做决定,却见一个斥候上前,对李易说道:“启禀将军,军阵外有几十名百姓,自称是黎阳城中之人,听闻主公要收复黎阳,特在外求见。”
最近因为李易战败袁术的消息越传越广,李易的名声自然是扶摇直上,已成为荆州百姓眼中擎天柱石一般的存在。
但凡李易兵马所过之处,经常会遇到百姓来给他献上美酒美食,甚至还有送上自家闺女的,想要以此来表达他们心中对李易的感谢。
李易对军纪方面要求很严格,他自己自然以身作则,是以对于百姓的赠礼,李易全部推掉了,不过,对于求见的百姓,李易基本上是来者不拒,哪怕再忙,也会抽时间与百姓说上几句话,关怀一下他们的生活,问问他们的难处,以此安定百姓,同时也是给聚拢民心。
现在又有百姓求见,而且还是黎阳的,左右李易还没想好如何应对何曼等人之事,便点了典韦与郭嘉,让那斥候带路,先去见百姓。
很快,李易到了军阵外面,就见一排老头子正站在不远处等他,看到李易后,众人纷纷下拜,李易不敢托大,赶忙下马,示意众人免礼,然后问道:“诸位长者,不知因何事要见李某?”
为首的一个老者,不顾阻拦,再次向李易拜道:“还请襄侯为我等做主啊!”
“请襄侯为我等做主!”
随着那老者动作,其他人也纷纷再次拜了下去,李易眉头微不可察的皱了一下,将为首老者搀扶起来,温声道:“不知诸位有何冤屈,李某虽然不是刘使君,但朝廷既以李某为征南将军,统御荆州战事,若有人欺辱百姓,还是能为大家做主的。”
李易话是这么说,心里却是有些忐忑,该不是自己的兵犯了军纪吧?
见李易语气诚恳,这些人纷纷起身,为首那老者擦擦眼角,指着黎阳方向道:“襄侯,那城中的何家兄弟,当真不为人子啊!”
“哦?”
李易一怔,有些意外,旋即问道:“到底何事,还请老丈细细道来。”
老者深吸一口气,似是想起了什么极为难过之事,眼泪簌簌留下,哽咽着将事情讲了出来……
今次袁术入侵荆州,虽然连连破城,杀人不少,也有就地向荆州百姓征粮的举动,但相比较袁术当初离开南阳时的那种近乎于刮地皮一般的作为,其实已经收敛了许多,最起码没有直接向普通百姓举起屠刀。
因为袁术是相当看重荆州的,袁术想要让荆州成为他争夺天下的大后方,所以,袁术虽然打仗打得很凶,但担心百姓太过敌视他,所以每打下一城,袁术立刻就会发出安民告示,并明令不允许麾下兵马肆意劫掠百姓。
这也是为何之前袁术在江夏打下了不少城池,却没有出现大规模逃民的情况。
可是,这个情况在黎阳却是发生了变化。
因为攻打黎阳的主力乃是何曼等人的旧部,且死伤相当惨重,何曼等人心中有着很大的怨气,但他们不敢对袁术表露出不满,便将怒火撒在了黎阳的百姓身上。
被袁术任命暂驻守黎阳之后,何曼等人便借口清除黄忠残余兵马,开始挑拣城中那些曾派出青壮支援黄忠守城的大户人家下手,火杀或抢,但有抵抗,便是灭门绝户,手段很是残酷。
袁术的军法官也知道这一战死人太多,全军上下都有怨气,而且袁术让何曼等人留在这里,也隐约有给黎阳一点“教训”的意思,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默认了何曼他们的举动。
于是,何曼等人之后的动作越来越大,目标已经不再是针对那些参与守城的个别大户,而是开始随心所欲,仿佛回到了当年当黄巾贼的日子,看上哪家,就对哪家下手,不知抢了多少财物,坏了多少女子,又杀了多少性命。
等军法官察觉到了何曼有些过了,想要以军令劝阻的时候,事态已经有些控制不住了,想向袁术请令,结果却得到了袁术兵败的消息。
于是,军法官傻眼了,何曼等人也冷静了下来,开始约束手下人的行为,大概他们也知道,太过胡作非为,李易很可能比袁术跟容不下他们。
今日在这里求见李易的人,基本都是家中被何曼祸害过的,他们与何曼可谓是已经成为死仇,这才想叫李易给他们做主。
为首老者哭哭啼啼的说完,向李易拜道:“还请襄侯为我等做主,何曼那些畜生简直不是人,我那可怜的儿媳,甚至那么点的小孙儿他们也都不放过,简直就是畜生啊!”
其他人也纷纷再次拜道:“请襄侯为我等做主!”
李易沉着脸,喘着粗气,他有些被气到了,不光是恼怒何曼等人的行径,也气自己,黎阳城里这么乱,自己这边怎么一点都不知道?
唯一让李易有点庆幸的是,何曼开的条件太高,否则李易要是答应了他们的请降,现在就只能食言了。
李易深吸一口气,道:“诸位尽管放心,李某虽然不才,却知为官者当保境安民,这世上一切害民之人,皆为李易仇敌!”
李易说罢,这些百姓顿时大松一口气,立刻就要向李易道谢,不料郭嘉却上前一步道:“主公不可!”
众人纷纷看向郭嘉,李易神色诧异,典韦瞪大眼睛,那些百姓先是错愕,旋即想到了什么,脸色纷纷变了,再看郭嘉的时候甚至已经带上了些许怒意。
李易眨了眨眼睛,先是纳闷,但很快,心中闪过一丝了然,暗暗摇头,然后问道:“奉孝,为何不可?”
郭嘉正色道:“主公,嘉听闻何曼等人恶行,亦是气愤非常,恨不得将之手刃,可是,如今我军与袁术连番作战,将士们早已疲惫不堪,而城中何曼等人却是以逸待劳,主公此时若强行攻城,必然损伤惨重,所以,属下还望主公三思。”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