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节(2 / 2)

加入书签

被气煳涂的冯高中马上想起来了当时发现的一个小秘密,这个秘密也许会让他丧命,但是若是只是求个官职,想来应该还是有机会搏一搏的。

本来白术以为冯高中会去找安国公府的,结果没想到冯高中去找的是六皇子。

这下子白术明白了,那个百花楼的幕后之人大概率是六皇子,或者六皇子的母家。

“这六皇子的生母不是很受宠吧!”

为了安康年,白术还了解了一下宫里的情况,最早的时候,大楚帝很尊重自己的发妻,只是皇后在大楚帝登基不久就过世了,之后大楚帝虽然册封了几个高位的妃子,但是宠爱的程度都差不多,如果不是前头的嫡子身体不好,太子之位估计也不用空悬这么久了。

“不能说不受宠,只是母家太强势,大楚帝恐怕是外戚干政,所以有意冷落。”

“把这件事告诉大楚帝,看他怎么做,顺便也告诉下荣姨,她一定知道怎么办!”

所以说很多事并不需要证据,有的时候,证据反而是麻烦事。

就说六皇子这事,就算白术手里有证据证明六皇子有不臣之心又如何,现在朝中没有太子,大楚帝又有个新宠安贵妃,大臣恐怕还会偏向六皇子,反而坏事。

至于说六皇子利用拐卖的孩童,那些大臣也会有一大堆理由。

“只要大楚帝狠狠心,这条线,我们就可以放下了。”

如果大楚帝不狠心,白术不介意帮安康年提前清理障碍。

安国公府一直没太大动静,监视的人甚至都要怀疑是不是这家人太会做戏了,不过如果真的好心,为什么不找善堂,善堂每月都会收到一两个幼龄孩童,虽然大部分是女孩,但是也都身体健康。

这个安国公府反正找的那些孩子并没有特意挑选,除了格外健康!

想到这一点,监视的人觉得这里有灵光一点,但是又想不清楚这灵感到底是什么,他上报了他的发现和想法,然后又继续去监视了。

白术听了,脸色变了变,出于作为药童的经验,这些孩子的作用可能不那么美好!

第一百三十五章 异样

“我要亲自去安国公府看看情况。”

白术对于那些孩童的境遇有些猜测,不过具体需要他亲眼去一眼。

为了以防万一,白术还特地拉上了戾尊。

“一个国公府,你怀疑什么?”

“我本来是怀疑安国公府里有人在用孩童做丹药,只是就是灵氏和山庄这么严密的调查,都没查出那些孩童是不是真的死了,这让我觉得这个可能性低了些。这就让我不得不猜测,他们是不是在练邪功。”

在练功这一块,白术就不如戾尊见多识广了。

“邪功太多了,利用孩童的更是数都数不清,你知道邪功明明可以走捷近,但依然很少有人去练吗?”

“因为会死,很多人刚开始练邪功,心中一定有支撑,只是大部分想必很快就会死,就算活下来,也会伤天害理,到时候自然有天收。”

白术说的对了一部分,戾尊笑着点了点头,但是白术看得出来,他刚才说的,应该只是一个最简单的理由。

“其实最主要的是他们会伤了自身,你要是有机会你就把把他们的脉象,大部分练了邪功的人都会变成疯子,最后死于痛苦。”

白术也确实很感兴趣,不过他还真没遇到过练邪功的人。

戾尊也不放心白术独自面对这样的人,练邪功的人虽然不一定能害了白术,但是指不定能伤到白术。

找了个天气不错的晚上,白术和戾尊悄无声息的出现在了安国公府。

安国公府的晚上格外寂静,只有门口和几个侧门有些护卫,其他地方连丫鬟小厮都没有。

在达官贵人的府邸,住的地方是很讲究的,什么方位住着什么样的人,这都是有规定的。

白术就朝着这座宅子的主屋过去,本以为主屋住的应该是安国公的,但是白术却发现这主屋住的却是老安国公,不过这也能理解,只是吧,白术越发觉得安国公这一家子都有问题。

之后他们又去了其他几个院落看了看,他们都没看到安国公,和那个管着安国公庶务的庶子,安国公的几个孩子白术也看了,也很奇怪。

第一晚,白术没敢探的太深入,大致上看了看就回家了。

“这家人果然都不对,虽说有些家族家规会非常严苛,但是安国公的几个孩子未免太死板了,也不知道他们在外面是不是也是如此。那个老安国公我总觉得也不是简单在等死的人。”

“你感觉的没错,那个老安国公看起来很老,但是他的生气很活跃,看来还能活很久。”

白术倒了杯水,拿在手里摩梭着。

“你有感觉到有内力比较深厚的人?我总觉得这个安国公府的守备力量不会这么弱。”

“有,而且有几个功夫很不错,和老药头在伯仲之间。”

有了对比,白术也有了心理准备。

“不过没见到那个安国公,还是不那么放心的。”

白术让人去查安国公的几个孩子了,灵玉磬其实也查了一下,当然只是简单调查了一下,现在白术让深入调查,灵玉磬突然想到了一些他觉得有点奇怪的地方。

“虽说安国公是想避嫌,但是他的孩子很少出现在书院或者皇宫,说是都给请了老师回府里教的。”

“安国公的几个孩子也不小了吧,不是说有些都在议亲了嘛?这事谁出面的?”

“是安国公自己出面的,找的也不是多么高贵的子弟,是涿都的一个已经落魄了的家族嫡幼子,门第不算很高,但是外界知道的似乎也不多。”

“那户人家有权有势?”

“并没有,当然也可能是和安国公一样在韬光养晦。”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