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1 / 2)
“只要这样就行吗?那张总和邵总那边会不会……”
“张潇由我来处理,而邵文的靶子,并不是你。就算他不满意,他针对、撒气的对象,也是我。所以陈佳佳,我才对你说,你没有必要那么执着地去抗这个雷。”
陈佳佳松了一口气,可立马又紧张起来:“我还是有点担心视频内容他们不买账。”
顾景之轻笑了一声道:“我给你举个例子,假如某件事的真相是唯一且恒定不变的,网上关于这个真相的报道有10000条,而其中9990条是被人安排的假真相,只有10条是原原本本对真相的报道。
你觉得这10条内容相比于9990的数量,被看见的概率有多大?对于那些隔着屏幕并不知道真正事发过程的网民来说,他们从感官上来说会更容易相信哪一个说法?”
“这……”陈佳佳想了想回道:“更容易相信那9990数量的说法?”
顾景之点头:“群体心理学中有一段著名的描述——当每一个社会个体独处的时候,往往能够保持自我的理性、克制;但是一旦无数个体汇入群体的洪流之中,个体原本的理性意识会瞬间丧失,取而代之的是一种盲目的、原始化的、情绪性的心理状态。
这种描述,同样适合描述互联网环境下的网民特点,他们沉溺在互联网环境中,变得更加从众,十分容易受到情绪暗示和被某种信号引导,这也是为什么输出情绪的视频总是更容易火起来。
对于网民来说,在潜意识里,那被安排的9990条内容,代表的是大部分人共同的认知,既然大多数人都那么想,自己就没有质疑的必要了。
而一小部分人,虽发觉不对劲,但因为沉默的螺旋理论,要么避而不谈,要么转而加入到群体之中,仅剩下看见那10条内容且没有被洗脑、坚持自己观点的人,就非常容易被攻击。
更何况,很多时候,网上很多人,对于某件事,不过是要个看热闹的结果,而并非耗费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去追求极致的真相。不排除有些极其富有正义感的人会,但更多的是选择看后即焚。
真正在乎一件事的真相到骨子里夜不能寐的,只有肇事者和受害者,但他们关注和在乎的点,又十分不同。
这是内容层面,依靠铺天盖地的定制信息内容诱导、掩盖真相。除此之外,依托大数据技术,我们还可以不断推送给受众他们想看的东西,这样就会进一步固化思维。你可能听说过信息茧房,但你知道它可以做到什么程度吗?”
陈佳佳摇了摇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