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章威震天下(1 / 2)

加入书签

秦王子楚的王命传到函谷关,将信陵君魏无忌厚葬于他殒命之地,并建立享祠以供祭祀,同时收敛联军将士遗骸陪葬信陵君墓之后。

半月之后,秦军征调三十万大军兵出函谷关过修鱼收复失地。三十万大军兵分两路,一路蒙骜为帅将兵二十万攻韩魏。一路王翦为帅将兵十万会和王龁攻上党郡。

秦军以摧枯拉朽之势横扫赵、魏、韩三国。秦将王翦、王龁继攻取韩国上党之后又攻下魏国上党,赵国上党大部也被秦军收入囊中,大秦在此设立太原郡。

蒙骜攻取赵国晋阳之后,接连夺取了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榆次(今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新城(今山西省朔州市朔城区西南)、狼孟(今山西省阳曲县东北)等赵国三十七座城池。随后蒙骜又攻取了魏国的高都(今山西省晋城市东北)和汲(今河南省卫辉市西南)。

在之后,蒙骜又攻占魏国两座城池,韩国两座城池,前后一共攻占了四十一座城。

经此一战,大秦、在关东拓地千里,从函谷关到洛邑已经连成一片,而且将韩国和魏国彻底分割开来。韩国成为被大秦和楚国夹在中间的弹丸小国。蒙骜攻城略地势不可挡,而白宣也没闲着,他统帅一万秦军驻军陶郡。

陶郡古称陶邑,上古帝尧之封国,在今山东省菏泽市定陶区。西周时期,周文王嫡六子曹叔振铎分封于曹国,建都陶丘。

春秋战国社会大变革,商品经济的空前活跃,使得陶邑的区位交通优势充分发挥了作用,“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迅速发展成为诸侯国间商品交易的中心城市,司马迁誉之“天下之中”。

陶邑位于菏、济水系交通要道,自陶邑西溯济、河而上可达秦、晋;顺济水而下,能抵齐国都城临淄;东经菏、泗、淮可到南方的吴、楚地区。战国时期开凿“鸿沟”,更使陶邑水运条件锦上添花。

到了战国末期,陶邑成为合纵连横必争的“午道”。争战的目的是为了兼并城市和土地,繁荣的陶邑不可避免地要引起诸侯间的争夺。后来陶郡在秦昭襄王时被秦国攻占,陶郡并入秦国已经有四十年,早期陶郡作为秦相魏冉的封地,又作为大秦出兵东方的屯兵之地,秦国有重兵驻守。后来秦国远交近攻,陶郡的战略意义下降,守军数量也大幅下降。如今的陶郡对于秦国更多的是经济意义。但是陶郡对于魏国来说就太重要了,这个将魏国一分为二的地方,让魏国东西不能相顾,国土分为两大块,让魏人如鲠在喉。

魏王本想借着信陵君领兵抗秦的机会夺回陶郡,但是当信陵君兵败自刎的消息传来的时候,早已出兵陶郡的魏王立即下令魏军返回,怎奈那是时代的通讯手段太原始了,魏王撤兵的命令还没到魏军主将手中,白宣早已经率军将魏军打的丢盔弃甲,望风而逃。五万大军能逃回去的不到一万人马。

得知消息后,魏王从宝座上跌了下来,嚎啕大哭。

“无忌,无忌呀~~~~~~”

满朝文武闻者落泪,心中既悲且愤,悲的是从今以后魏国没了信陵君怕是只能任人宰割了,愤的是魏王你早干嘛去了,你若一心抗秦重用信陵君,何至于有今天这个局面。魏王现在是彻底被大秦打怕了,无奈之下赶紧把太子增送往大秦当人质,希望以此换取暂时的安宁。

五国联军兵败函谷关,五十万大军历经数十战先胜后败,而且是败得干净彻底。当秦军停止攻势之后,楚将景阳、燕将将渠被秦军释放回国,和他们同时回国的还有那些被俘虏的士卒。楚军不到一万,燕军还好,回国的约有四万人。

经此一战,大秦威震天下,军力国力疆域雄踞各国之首,成为这个时代唯一的超级大国。更主要的是,信陵君这个抗秦的核心人物的死,让六国胆战心惊,合纵之策渐渐失去了市场。与此同时一个的名字被深深地烙印在各国君王的心里,这个名字就是,白宣!

关东六国对于白宣的评价是:“直如战神降临一般!”

别人怎么说白宣的,白宣并不在意,此时他正和吕不韦、嬴政一起会见韩国使者。

白宣:“割地赔款什么的就和吕相去谈,本将不管这些,至于以太子为质嘛,本将以为就免了吧。不过,本将要两个人不知贵使可否答应?”

韩国使节诚惶诚恐的答道:“公子请明示。”

白宣:“我要郑国和韩非。”

使节:“是是是,如您所愿。”

白宣要郑国是有原因的,郑国可是名人呐,在历史上这家伙干了一件造福千年的大好事。郑国的本事不在治国理政和行军打仗上面,用现在的话说郑国就是一个水利工程师,而且是一个出类拔萃的技术型人才。跑到秦国给秦始皇描绘了一个宏伟蓝图,秦始皇答应了于是就有了闻名中外的郑国渠。技术性的人才有个弱点,那就是不问政治,谁认可他的技术他就为谁谋划。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