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4章 杀出重围(1 / 2)

加入书签

嘟嘟嘟嘟!

激扬的号角声响起意味着战斗结束,六万余秦军将士高举手中武器欢呼着庆贺胜利。此时,李信心中满是骄傲,一是为夺回了郢陈这个重要的补给基地消除了侧背之忧。二是为大秦将士打败项燕指挥的楚军,重新夺回了因为昌平君叛秦而处于被动的战场主动权,最主要的是伤亡不大主力犹存仍可按照原定计划围攻寿春。

但是就在秦军集结整队打扫战场斩杀楚军俘虏的时候,隆隆的战鼓声在四面八方响起,李信的心一下子提了起来。

李信:“全军列阵!”

楚军缓缓靠拢过来,当李信催马上了高处四面查看之后不由得心中一紧。从郢陈城前击溃十万楚军并一直追杀项燕到现在,李信所部斩杀楚军约四五万人左右,到现在为止除了保护粮草物资的三万秦军之外李信手中还有六万余人,而此时包围李信的楚军足足有二十万。

中计了,现在李信可以确定的是之前项燕领兵攻打郢陈是诈败诱敌之计,项燕不惜牺牲四五万楚军士卒的性命就是为了把李信的主力引诱进这个埋伏圈内。

秦军时一路打过来的没有片刻停歇,而二十万楚军则是以逸待劳四面合围,最让李信难受的是三万押运粮草的秦军将士彻底的和主力分割开来,李信知道一定还有一只楚军正在对那三万秦军实施包围或者阻击,包围圈里的秦军不要指望那三万袍泽前来救援,他们已经陷入内无粮草、外无救兵、四面重围的困境当中。

楚军的包围圈逐渐缩小,当距离秦军大阵还有四五里的时候,楚军停止了前进,就地组建防线。

项燕立马高坡之上看着被重重包围的秦军禁不住哈哈大笑。

“哈哈哈哈,骄兵必败呀,本将的士卒岂能白死,李信看你如何突出这二十万大军的合围!项梁何在!”

项梁大声答到:“末将在此!”

项燕:“三万骑万匹外加新建三万骑兵交给你,给本将灭了秦军运粮队,顺势拿下郢陈!”

“喏!”

项梁领兵而去,由此可见项燕为了夺回郢陈聚歼李信所部一共动用了三十万楚军,可以说这三十万大军是楚军中战力最强的精锐之师,换句话说楚王负刍为了保住江山社稷算是举国而战了。

包围圈中秦军将士并未慌乱而是严阵以待,中军大纛下李信和副将以及十几个老校尉正在商议对策。

李信:“本将不慎中了项燕奸计,连累诸位袍泽陷入重围,此为信之罪也。当此时,我军后援被隔断,粮草物资断绝,本将以为应全军向前突击,直奔城父杀去,务必要和蒙恬将军所部汇合。届时两军兵合一处退往邯郸郡,诸君以为如何?”

一个头发花白的老校尉说到:“将主所言极是,我大秦不论胜败从未有过抛弃袍泽的蠢事。楚军正在构筑防线,我军因趁此机会迅速突围。”

副将说到:“我军自商君(商鞅)变法以来一直征战不休,遇有突发叛乱或被敌合围之事也是有的。按照大秦军律所定,应将全军化整为零,每五千人为一督,每督设一督尉统领。各督之间交替配合,分散突围,边打边走,最终会师于城父。损失肯定是有的,但可避免全军覆灭。”

李信征求了其他将领的建议后果断下令:“依照大秦军律,我军分为十二督设十二都尉,在座诸君皆在其中,令各设副职以便保证各督指挥接续不断!本将亲率三督直冲楚军中军,其他各督趁此机会分散突围,我们在城父会师!”

众将右拳击胸齐声回答:“我等谨遵将主之命!”

嘟嘟嘟嘟嘟!

李信的将令迅速下达,六万余秦军将士迅速分成十二个方阵,都是打老了仗的军中精锐不用主官吩咐就知道该干什么。随着突击的号角声响起,李信率领三督杀向项燕的中军所在位置。

应该说李信的反应够快,所做出的应对也出乎项燕意料之外。按照常理,在被将近三倍于己的敌军合围的情况下,主将应该冷静地分析形势,若是后方援军实力雄厚且距离不远时,应就地坚守待援。若是没有后援的情况下,就应选择地方薄弱处集中全军之力拼死猛冲突围。

项燕之所以先围李信再发兵灭后援就是要给李信造成有后援的假象,就是想让李信选择固守待援,如此一来就位楚军全歼李信所部秦军奠定了基础。换句话说,李信如果选择固守待援,那就等于把自己和六万余将士置于死地。

然而李信的果决实在出乎项燕的意料之外,更让项燕迷惑不解的是,李信不仅没有集中兵力攻击楚军薄弱之处,反而分兵多路而且其中一路竟然向着项燕的中军杀来。

项燕看着异军突起向着自己杀来的李信,再看看瞬间分散成十余股杀向各方的秦军,一时之间项燕竟然不知该如何应对,他只来得及大喊一声:“截住他们,杀!”

咚咚咚咚咚咚!

楚军战鼓擂响,正在构筑防线的楚军士卒立刻开始整队竖起盾牌架起长矛,弓箭手张弓搭箭做好了准备。

楚军将军:“弓箭手,抛射!”

嗡!满天雕翎箭遮天蔽日,当箭雨升至最高处时猛地一停随后一头扎了下来将狂奔突袭中的秦军各督笼罩。

雨点般的利箭落下,狂奔中的秦军骑兵接二连三的翻滚摔倒,但却依旧前赴后继速度不减,气势不降的杀向楚军。

楚军将军:“射!快射!快!”

啪啪啪啪,嗤嗤嗤嗤!

楚军弓箭手拼了命的射箭,全都想用最快的速度射空箭壶里的雕翎箭,但是秦军的速度更快。当楚军弓箭手普遍射出四到五支雕翎箭的时候,秦军的骑兵已经呐喊着冲到了楚军面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