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紧急斡旋(1 / 2)

加入书签

“既然如此就要辛苦松坡了,川军也会立即调动起来,陈兵北川和东川,帮助吸引北洋兵力,只要川汉铁路修通,川军必然马上出兵讨袁!”

乔宇和蔡锷商量妥当之中,滇黔两军迅速动员起来,蔡锷率领八千滇军会同张百麟的独立旅,一共一万四千人出头,直接出贵州,进攻湖南,刘显世率领所部直接攻击广西,阻挡两广军队攻击西南。

商量妥了进军方案之中,蔡锷立即连同刘显世了张百麟向全国发了通电,宣布云贵两省独立,脱离袁世凯的统治,而后誓师讨袁。

电波传到了北京,袁世凯本来正在全力筹划登基大典,一听到这个消息老袁也是分外的郁闷,自从当上大总统一来老袁就提防着西南,没想到如今还是西南发生了问题,现在云贵两省叛乱则能不让老袁揪心啊。

不过令老袁比较欣慰的是四川并没有同云贵两省一同反叛,就是说还有将四川拉过来的希望,老袁将手下的文武大员全部聚齐过来。‘

有段芝贵,袁乃宽,曹锟等等武将,也有梁士诒,杨士琦,杨度,陈宦等文官,还有袁世凯的大太子袁克定,老袁威严的扫视了一下众人,沉声说道:“众位爱卿,现在西南蔡锷叛乱,公然叛变国家,不知道大家有什么办法替我分忧,消灭叛逆么?”

老袁说的很沉重,但是这些文武之中多半默然无声,北洋这些老人对于袁世凯称帝也是极为不满的,他们还都有一种兔死狐悲之感,本来在北洋之中段祺瑞和冯国璋是仅次于袁世凯的人物,现在这两位都受了冷落,很显然是老袁在打压异己,索性大家都就都不说话,想要看老袁的哈哈笑。

段芝贵是老袁的干儿子,一看别人都沉默,他可不能不说话了,“父皇,孩儿认为滇军和黔军都是叫花子部队,根本没有办法和北洋劲旅抗衡,惟独四川比较难对付,现在又首鼠两端,想要平定这伙乱贼并不难,可以让甘肃和陕西共同出兵屯兵北川,然后让张敬尧率领所部进驻武汉,堵住川军东出四川的道路,只要凭借着强大的威慑能力,就能够让四川不敢出兵,即便是出兵也能够轻松攻破四川,然后用马继曾和龙济光两个人共同进攻滇黔两军,必定能够一举平息叛乱,孩儿也愿意到湖北前线亲自督师,平定蔡锷等宵小之徒,给父皇的登基大典献礼!”

段芝贵这么一说原本心中还有些犹豫的将领此时都动了心,段芝贵虽然有些饭桶,但是他说的并没有什么错,西南这些军队的确没有看在他们的眼中,只要北洋军一走一过就能够剿灭,这可是一份盖世的功勋,必定能够得到大总统的赏识,以后平步青云,指日可待了。

大家都偷眼看曹锟,现在段祺瑞和冯国璋都不在,曹锟的资历都比这些人要老,只要他一说话,大家也好跟着附和,哪知道曹锟竟然一语全无,低着头似乎是睡着了一般,什么都没有听进去。

“陛下,段将军说的没有错,西南的确是疥癣之敌,但是事关陛下权威,绝对不能够草率行事,因此微臣认为应该多方下手,软硬兼施,首先要在报纸之上宣传起来,蔡锷就在一个月之前还表示支持陛下,如今翻脸无情,实在是卑鄙无耻的小人,只要民众认清蔡锷等人的面目之后,就不会被他们的谎言欺骗了!”

这次提出建议的是陈宦,虽然陈宦在四川碰了一鼻子灰,但是那并不是陈宦没有本事,而是四川体制特殊,根本没有给陈宦机会,他见识出众,还是第一流的谋士,这次老袁称帝的运作之中陈宦也出了不少力。

他一开口就正对老袁的心思,现在报纸之上到处都是对老袁不利的消息,现在老袁急需要夺回舆论的主动权,陈宦说的方针也可行,只要从道德上证明蔡锷是背信弃义的小人,那就能够证明蔡锷的行动也就是错的,当然这只是陈宦的一厢情愿,不过老袁听在耳朵里,十分的赞同。

陈宦又接着说道:“除此之外对于西南的乱贼还要软硬兼施,不能光靠着军事力量剿灭,还要尽可能和平解决问题,毕竟战争损失太过巨大,风险也太大,微臣建议让李经羲和赵尔丰前去劝说这蔡锷和乔宇,让他们放弃对抗,支持陛下!”

陈宦有推出了两个老人,李经羲是李鸿章的侄子,原来是蔡锷的老长官,蔡锷十分感念李经羲提拔的情分,因此让此老南下劝说,说不定能起到效果,另外赵尔丰也是四川前任总督,要是他也能够出面去劝说乔宇,那就再好不过了!

“二庵言之有理啊,只是这两个人都几乎不问世事了,还请二庵劳心将他们请出来吧!”

“陛下放心就是,微臣还有第三个建议,就是要让列强支持陛下,最好劝说英法切断四川的贸易路线,这样四川就成了没牙的老虎,也就不可怕了!”

陈宦说道这里就将旧式人物的愚陋展现出来,他从来不敢相信列强会有求于中国,因此将英法和四川的贸易看成了英法的施舍,全然弄反了事情的本质,不过这也不能够怪陈宦,能够见识到贸易的重要性,已经说明陈宦比起别人要高者一筹了。

“陛下,湖北天下腹心重地,绝对不能有任何的问题,我建议由曹将军兼任平叛军总司令,率领第三师进驻武昌,坐镇长江,保住南北军队的联系!”这次是杨度补充了一条建议。

杨度很清楚四川的势力,也知道即便是北洋全力以赴也未必能够获胜,如果轻敌那就只有败亡的一条路了,所以杨度才将曹锟推了出来,希望他能够亲自指挥,如此一来才有把握。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