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和县主(1 / 2)
太后听到昭阳长公主的话之后, 也是那么认为的。寻常百姓家,都不一定一直叫贱命叫一辈子呢。妙玉这种的也是为了躲避劫难才去的庵里, 如今已然不错,又何必出家呢,等到及笄的时候就成了。
“说起来,你这么住着,还有闲杂等人当你是耍杂耍的。”太后道,“你救过我的性命,封个县主也是使得的。”
“对。”昭阳长公主道,“母后说的极是,又不是郡主、公主的, 京中那些没有什么功劳的人, 还被封为县主的呢。”
昭阳长公主不可能扫了太后的兴致, 再说了, 这京中确实有不少县主,就是入没入皇家的眼的问题。昭阳长公主也为她女儿谋县主之位, 想让女儿以后更好嫁人, 夫家也不敢多得罪女儿。
“不搭理就是了。”妙玉说实话,“便是她们不乐意, 也无法。原本就是她们的错。”
妙玉不可能在太后的面前说那些人没有错,自己这样的也算是贵女。若是随意被她们叫去,以后她再出去,不得被人笑话。但凡知道一些礼仪的, 就知道不该随意叫一个贵女去。
若是那些丫鬟奴仆,那便随意了。
封建社会就是如此, 阶级如此。女子讲究名声, 权贵讲究等级, 就几个人把贵女和戏子联系在一起,那就是在侮辱人,私底下说,也不敢让人听了。
“什么封号好呢?”太后既然说了这话,就准备做了。这封号总得想好,该做什么呢,太后看向了妙玉,“瞧姑姑这模样,安静宁和,安宁……不好,这二字倒像是让你得安生一些,容易让人误会,不如‘宁和’二字。”
姑姑?
昭阳长公主没成想太后竟然真的能如此叫妙玉,还真叫得出口。这姑姑跟宫里的那么嬷嬷姑姑可不一样,不过有如此可见,太后是真的很喜欢妙玉。
“这封号好啊。”昭阳长公主附和,“只是这‘算了’府要变成宁和县主府?换个牌匾?”
“不必。”太后摇头,“县主,原本就没有赏赐县主府的。那处宅子是姑姑自己的,不必换牌匾,若要换,府宅前的灯笼上可写‘宁和’,端看姑姑的喜好。”
太后认为没有必要强求换牌匾,“‘算了’二字极好,这人生可不就是算了算了算了,罢了罢了。”
在后宫这些年,太后便是如此,算了,不去多计较,罢了,便如此吧。‘算了’二字也道尽了心酸,太后真真觉得这二字太过真实。
“多谢太后。”妙玉起身。
“坐着,坐着。”太后连忙让妙玉坐下,“我呀,这些年……唉,看到你,你救了我一命,我活着,我就想啊,就当让你替我活一回,自在一些。”
太后是能去宠着后宫的皇女,那些皇女有母妃有母后,牵扯太后。她不想到时候被人设计,也不想去养没有亲娘的皇女,不想思考那么多。而妙玉呢,一个被家里老太太逼着不能回家的人,一个本身有能耐的人,这不就是符合自己当年的幻想么。
有能耐,有生机,能肆意张扬,若是身份,对方能掐会算,医术又了得,神仙姑姑一般的存在。
那些人不都叫妙玉姑姑么,那正好呢。
“以后有空可以多来陪陪我这个老婆子。”太后是真的这么想的,而不是说场面话。
当妙玉出宫之时,太后封妙玉为县主的懿旨也到了。太后封一个县主,没有必要经过皇帝的同意,就算皇帝知道,也不可能不给封。
皇帝是一个孝顺的人,当他知道太后封妙玉为县主的时候,只道,“是朕疏忽了,她救了母后的性命,是该封赏的。让皇后备些礼品送过去,给她庆和庆和。”
皇后早就知道太后是被一个小姑娘救了的,太后之前还说过。皇后还想着太后到时候是不是要见见人,又或者赐婚之类的,现在听太后封了妙玉为县主,皇后就觉得果然如此。
一个县主而已,又不是公主郡主的,太后当然能封。
京城的那些权贵夫人很快就知道了皇宫里的动静,那一堆堆的赏赐又不是假的,街上还有人瞧见呢。
当那些人知道妙玉曾经救过太后的性命之后,有的震惊,有的傻愣愣的,有的直言说要赔罪送礼……这些人的反应如何,妙玉自是不知道。
妙玉让奴仆把那些东西放入库房,库房里的东西是她这些年在这个时空积攒下来的,她就是偶尔放一些东西到随身空间里。没有放那么多东西到随身空间里,不好多放,容易被察觉。
“府里头也给些赏钱。”妙玉不苛待奴仆,遇到喜事,给他们一些赏钱也是该的。
“姑娘,这牌匾可要换了?”素云问。
“不必。”妙玉道。
素云等人也不多问,就去整理其他的东西。
荣国府,王熙凤得知妙玉竟然被封为县主,便想这个人真的是好福气。这也难怪妙玉先前有底气不见他们了,有能耐,背后又有太后撑腰,自然不用怕他们这些人。
“原想她也就是一个有些能耐的人。”王熙凤道,“带发修行的,没成想,还跟太后有关系。”
“成了县主,入了太后的眼,以后该能多进宫吧。”平儿就想到了这一点,荣国府在宫里还有一位娘娘呢,“兴许她还能见到娘娘。”
“娘娘在太后跟前都得小心翼翼的。”王熙凤端起茶盏,又看了看桌上的账册,“宫里那么都为嫔妃,不一定都能多待在太后宫里。我们家跟常家有些交情,指不定还有人跟常家有亲。”
“奶奶说的极是。”平儿附和。
“就看今儿来府里的刘姥姥吧,祖上一个姓,才联的宗。”王熙凤道,“之前,没有多走动,如今,说是实在过不下去,才来找的。给她二十两银钱就打发了,这样的亲戚能说是亲戚吗?有几个还会去认的?”
平儿站在一旁听着,她今儿也瞧见了刘姥姥,一把年纪了,带着小孙子板儿过来。那板儿看着东西就想吃,吃相也不好,穷人家的孩子,难哪。
“我们跟妙玉也没什么走动的。”王熙凤喝了一口茶,又道,“前些日子,她的母亲和大姐过来,常家大姑娘说的话都在我们府里传开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