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四一章 相亲坑啊(1 / 2)
尽管榆林至延安的公路已经修通,可每次来延安的何正道,都能感受到这座陕北边城在快速发生着变化。最直接的,便是人口稀少的延安城人多了起来。
除此之外,延安城中跟城外的窑洞明显增多了。或许为了防空,延安很少看到砖石结构的房屋。唯有商业街附近,能看到不少用砖瓦砌起来的房屋。
这种日新月异的变化,让每个人初来延安的人,都会觉得有些不可思议。而如今的延安,已经成了中央的驻地,还有延安文化教育的集结地。
伴随从全国各地还有海外赶来的爱国青年增多,还有不少从华北等地搬迁而来的人。如今的延安城,看起来也有点城市的样了,那怕这是一座到处窑洞的城市。
在军招办休息一晚的何正道,第二天一早难得有了点闲情逸致,换上便装带着宋玉平等人到街上逛逛。那怕不买什么东西,偶尔逛逛街也觉得不错。
看着街道上一早同样行人不少,还有充斥街道两旁的小商小贩,何正道同样觉得这也算是每个城市的一大特色。只要有市场,就少不了精明的生意人。
‘大队长,真想不到,这才短短两年不到的时间,这街道竟然多了这么多房子。而且看这街上摆摊的,也比以前多了好多啊!最重要的,街上的年青人多了。’
面对宋玉平的感叹,何正道笑着道:“这只是一个开始,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年青人,来这里寻求救国的真理。而我们也将从这里,真正走向全国走向全世界。”
想想后世对于这座城市的称呼,红色圣地延安,何正道也觉得。不管如何,那怕他的到来在改变着一些事情。但对于这座城市的定义,相信也不会有太多的改变。
那怕很多人都知道,如今八路军总部所在地西安比这里条件更好。可考虑到防空方面的优势,中央最终还是决定不搬迁,依旧选择延安做好中央各机关的驻地。
别看这些窑洞很简漏,可对很多居住过窑洞的人而言,这种房子其实还是很适合住人的。冬暖夏凉不说,只要构筑的坚固一些,真有空袭的话也不用太担心。
这年头,小鬼子的航空炸弹虽然威力不小,可要想钻透依山而建的窑洞,想必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挖掘新窑洞的时候,都会充分考虑防空的重要性。
就在李圣贤带着宋玉平等人闲逛之时,一群穿着朴素却依旧吸引众人目光的人出现,令何正道同样觉得有些意外。但想了想,他觉得这似乎又很正常。
只是看着宋玉平等人注视的目光,何正道很无奈的道:“三伢子,瞧你们这点出息,眼睛都快拨不出来了吧?我突然觉得,有必要给你们增加一点训练科目。
就你们现在这个样子,将来真要想套取你们的消息,相信找些姑娘往你们身边一凑,你们估计什么都招了。不过,你们年龄也不小,也到了可以娶媳妇的时候了!”
一番话,让宋玉平等人很不好意思般道:“大队长,我们错了!身为特战队员,任何时候都不能分心。先前我们都有点走神了,我们请求处分。”
‘行了!按照我军现有的规定,你们想要娶上媳妇,还要努力一点才行哦!看这些女孩的穿着,她们应该是女校的学生。想娶她们,你们估计还缺点墨水。
回头抗大再招生的话,我给你们申请几个名额,让你们也去抗大当回学生。出来之后,好歹也有个文凭。身为特战队员,光会打仗还不行,文化也同样重要。’
对于身边这些年龄其实都比自己大或差不多的特战队员,何正道也能理解他们对于异性的渴望。后世不也常说‘当兵当三年,母猪赛貂蝉’嘛!
就何正道所知的情况,为了加快政工跟政府人员的选拔培训,也为了加快解放民众的思想。延安除了抗大之外,还创办了几所大学,其中就有女子大学。
不少充满梦想的年青女孩,也都陆续汇聚到这里学习。而这些大学里,同样有不少国内的知名文化人,还有一些民国大学的老师跟教授。
这些人,随着日军的全面侵华,大多都失去了教书这个饭碗。在经过八路军的号召跟聘请下,陆续担任这些大学的老师,继续在这里为华夏年青人执教。
除人根据地的年青人之外,还有不少从全国各地赶来的年青人。这些年青人,在这些大学经受了思想教育跟学习后,也被陆续吸引到八路军跟边区政府中。
事实上,中央红军到达陕北后,***就说过有计划培养大批的新干部就是摆在全党面前的战斗任务。而办学校就是培养各种人才、各种干部的最好途径。
正是出于这种考量,目前中央抽出财政总收入的两成用来办学校,在延安陆续创办了中央党校、抗日军政大学、女子大学、医科大学、延安大学、陕北公学、鲁迅艺术学院、自然科学院、民族学院等多所各类学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