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八十一章 有些事我知道(1 / 2)

加入书签

1942年5月8日,德军曼施泰因上将指挥的德第11集团军在克里米亚发起了攻。

一周后占领了刻赤半岛,俘虏苏军17万人。7月4日,守卫塞瓦斯托波尔要塞的近10万苏军被迫向德军投降,德军占领了整个克里米亚。

5月12日,当刻赤半岛正在激战之际,铁木辛哥元帅指挥西南方面军和南方方面军,分别从哈尔可夫的东北和东南两面向哈尔可夫发起进攻。进攻开始时发展顺利,突破了德军防御,并于3昼夜内前进了50公里。

斯大林很高兴,并据此谴责总参谋部,说险些因为总参谋的固执己见而取消了一次如此顺利重大的战役。但斯大林没能高兴多久。

5月17日,德军克莱斯特第1装甲集团军在第17和第6两个集团军支援下,从哈尔可夫南面向苏军侧翼发起反攻,并于5月23日合围了苏南方方面军的第9、第57集团军、西南方面军的第6集团军和博布金战役集群。

至5月29日,被围苏军大部被歼。苏军西南方面军副司令员科斯坚科中将、第57集团军司令员波德拉斯中将、第9集团军司令员戈罗德扬尼斯中将、战役集群司令员博布金少将阵亡。

苏军共25万人被俘,损失坦克1249辆和火炮2026门。

1942年7月17日,苏德双方在斯大林格勒远近地展开了激烈的交战。德第6集团军在保卢斯上将指挥下,以第8步兵军和第14装甲军为北突击集团,以第51步兵军和第24装甲军为南突击集团,向苏军62集团军实施包围突击。

同时,以部分兵力向苏军第64集团军发起佯攻,以吸引苏军的注意力。

7月23日,德军突破苏军第62集团军右翼,合围了该集团军的2个师,前出到斯大林格勒西面的顿河河岸。

斯大林再也按捺不住对铁木辛哥元帅的失望,撤消了他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司令员的职务,由第64集团军司令戈尔多夫中将接任,并派总参谋长华西列夫斯基上将作为最高统帅部代表前往斯大林格勒协助指挥战事。

斯大林还决定将预备队的坦克第1和第4集团军火速调往斯大林格勒地域,又从远东调来10个师加强斯大林格勒的防御。随后,斯大林于7月28日发布了第227 号命令,严厉要求苏军部队“绝对不许后退一步!”

7月25、27日,苏军以刚开来的坦克第1和第4集团军进行反突击。德第6集团军由于缺少装甲兵力的支援,被迫转入防御态势。

7月30日,希特勒又作了一个影响命运的决定。他宣布:“因为高加索的命运是将要在斯大林格勒决定,所以由于这个会战的重要性,遂有从a集团军群抽调兵力以增强b集团军群之必要。”

于是,霍特的第4装甲集团军又归还给b集团军群,并于8月1日奉命沿科捷尔尼科沃——斯大林格勒铁路向东北方向进击,当天迅速突破了苏第51集团军的防线,占领了蒙特纳亚。

8月3日,霍特攻占了科捷尔尼科沃,接着又于5日突破了苏第64集团军的防御,前出到阿勃加涅罗沃地域,但之后遭到了苏军越来越顽强的抵抗和反击,霍特只好放弃了独立攻占斯大林格勒的想法,于8月9日转入守势。

9月12日,希特勒从东普鲁士飞抵乌克兰的文尼察,召见了b集团军群司令魏克斯上将和第6集团军司令保卢斯上将,命令他们9月13日对斯大林格勒发起新的进攻,并决定从高加索方向抽调9个师加强给第6集团军。希特勒强调:

“要尽快把那座城市拿到自己手里,不要让它变成人们长期瞩目的焦点,更不能让它牵扯我们更多的精力。要知道,德国要做的事情还多着呢。”

10月份一个月中,斯大林格勒一直进行着激烈的巷战。苏军又有6个以上的满员师经伏尔加河进入斯大林格勒。

德军逐屋战斗,从地面和地下的废墟中找路前进,所以也被称为“老鼠战争”。

这场会战已经变成了一个面子问题。对斯大林来说,是决不能让这座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城市落入德军之手的。他亲自下令叶廖缅科上将,要求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守该城。每一座房屋,只要有苏联军人,哪怕只有一个人,也要成为敌人攻不破的堡垒。

而对希特勒来说,斯大林格勒的精神价值已超过了其战略价值,非要攻陷它不可。当新任陆军总参谋长蔡茨勒将军向小心地向他指出第6集团军北翼漫长的顿河战线面临着危险,建议将第6集团军撤到顿河河曲。希特勒严厉地回答说:“

德国士兵到了哪里,就要守到哪里!”

这就是著名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虽然胜负未知道,但对于郑永来说这是一场毫无悬念的战争。

1942年,这将注定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年份,在这一年,无论是德国或者日本都将无可避免的走上了下坡路。

德军正在斯大林格勒作战,而做为另一个国家的首都,南京,则已经回到了自己手里。

但是下一步该怎么走?郑永有些迷茫。

南京虽然已经攻陷,但是自己的部队也遭遇到了惨重伤亡。

几个主力师凶猛顽强的攻击,虽然完成既定作战任何,但是都被打伤了元气,短时期内根本无法复原。

继续保持攻击态势,起码从目前来说已经不太可能。

不过郑永目前并不十分担心,起码到现在为止,一切都是按照自己过去的设想和布置在进行,战争在未来不长的时间里即将结束。

而之前自己对于士兵们的演讲,也正是在为未来扎下基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