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4章 游击战术(2 / 2)

加入书签

或许,这才是古老的游击战术至今依旧存在的真正的意义所在。或者,这也是华夏军队向来十分重视单兵的机动性的训练和培养一个重要原因。在许多特殊的部队当中,单兵机动性,甚至是考核士兵时最为重要的一个依据。

而身为发明游击战术,并且一直都能很好地运用游击战术的后辈们,不用说,这一队华夏特种兵精锐们,当然继承了,并且也十分熟练的掌握了这种特殊而奇妙的战术。在对敌的过程中,一旦实施起来,自然运用自如,进退有据,在不断运动的过程当中,不断地寻找战机,彻底地击败敌人。

这个时候,面对刚刚投入到战场,士气高涨,愤怒异常,并且锋芒毕露杀气冲天的倭寇鬼子的精锐们,成冲没有再耽搁丝毫,便极快地做出了针对性极强的兵力部署。

他再一次将整个特战编队分成三个特战小组,猛虎组继续从正面后撤,自己带领的孤鹰组往左后撤,飞龙组则向右后侧,形成一个类似于口袋阵的这么一种特战队形。

并且,特战小组直接互相紧密配合,互相支援和协同,彼此照应和掩护。比方说,当敌人的攻势极为猛烈之时,三个特战小组便一起立刻后撤,利用自身超强的机动性以及对这片茂密丛林的熟悉和了解,避敌锋芒,不与敌人正面交锋,让愤怒不已的敌人即便是想拼命,也找不着对手。

而敌人一旦出现丝毫的懈怠和放松之时,就近的一个特战小组便立刻悄悄地靠上去,吸引敌人的全部火力以及注意力。而当敌人的集中兵力和火力猛攻这一特战小组之时,其他两个特战小组,便相机而动,快速从左右两侧猛攻立刻的侧翼,迫使敌人三面受敌,彼此不能相顾,只得被动挨打。

而正面对敌的这个特战小组,则交替掩护,边战边退,不与火力强大的敌人面对面的硬拼血战,避免不必要的伤亡。

当敌人被迫无奈,狗急跳墙的情况之下,不得不转移火力和注意力,改变主攻方向去攻击侧面的一个特战小组之时,这个特战小组便不再后退,而是趁机压上来,与另一个特战小组一起,掩护和支援被敌人正面攻击的那个特战小组。

以此类推,如此循环。

总之一句话,所有人尽力避开敌人的正面火力的攻击,而相机攻击敌人的侧翼,促使敌人的优势火力无法发挥出来,而只得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实力被一点点消耗,被一口口的吃掉。

“对!孤鹰,这个办法好,咱们就利用脚下的这片丛林,跟那群鬼子好好地玩玩捉迷藏的游戏,不将他们拖垮,不将他们彻底打败,咱们绝不罢休!”成冲将自己的计划和盘托出之后,飞龙兴奋地赞成道。

而一旁的猛虎却并不这么认为了,他若无其事地翘了翘嘴,执拗地说道:“这个办法虽然好,但是我还是保留自己的个人意见。到时候,如果这个办法确实奏效,那我也就没什么好说的了。如果不奏效,到时候咱们再视具体的情况而定吧!”

虽然听见猛虎这么说,成冲却并不以为然,以为猛虎已经完全同意了自己的战术战法,而且,自信的他,相信自己的这一套极有针对性的战术战法,在对付倭寇鬼子,是绝对切实有效的。

既然是切实有效的,那么有何必在乎猛虎的不同意见呢?他此刻所说的到时候如果不奏效的情况,根本就不会出现,根本就不存在,那么还有什么好担心,好担忧的呢?

所以这时候的成冲,并没有把猛虎的话儿放在心上,而是随即地下令,让三个特战小组向着既定的方向方位,快速地后撤而去。

就在这个时候,从不远处的山坡之下,倭寇鬼子猛攻而来的那个方向,突然传来了一阵密集的轰鸣声。

轰轰轰……哒哒哒……

这时候,急不可耐,愤怒已极的倭寇鬼子,在面对层层障碍,以及零星存在的反步兵地雷之时,早就已经失去耐心的他们,索性利用火箭弹手雷以及霰弹枪开路,用密集的火力,在凶险诡异的丛林中,直接炸出一条前进的道路来。

然后,集中兵力,以最快的速度,快速通过该区域,径直向这队华夏特种兵精锐们刚才所在的位置,狂冲而来。

“不要理会他们,咱们继续快速后侧,范围越多越好,给这一群野猪多留出一点活动撒野的区域。”通过耳麦,成冲再一次叮嘱其他特战队员道。

而这时候,快速冲上来的倭寇鬼子,顿时就傻眼了,刚刚看着还聚集在一起的这队华夏特种兵,转眼之间便分散了兵力,就向周围四散而逃了。刚开始,愤怒至极,很是有些不适应的他们,也极快地分散了兵力,分别向着这三个不同的方向,叽叽哇哇地叫嚣着,快速猛追而去。

然而,才向前追出百十来米,其中的一个鬼子军官很快发现了这其中的危险,立即下令,再一次集中兵力,齐头并进地向飞龙组撤退的方向,狂追而去。

这样一来,首当其冲的飞龙组,便变得异常危险起来。毕竟,这一次倭寇出动了三个特战小队。他们的每一个特战小队以八名突击队员外带一名狙击手为一个特战单位。也就是说,他们这一次共派出了二十七名特战队员,在人数上,远远超过这队华夏特种兵。

好在刚才出其不意地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顺利地干掉了他们十来个人。也就是说,这个时候,敌对双方在人数上,几乎是相当的,敌人原本占据的人数优势,也暂时被拉平了。

只是,这个时候,敌人以十几名之众的兵力,杀气冲天全力以赴地去对付飞龙组。那么,正在快速后撤的飞龙组所面临的危险,自然也就可想而知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