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一章 大明国还魂(1 / 2)
“为何?”曹跃惊讶道,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即便是蒙古人的元朝,在面对自然灾难的时候都要开粮仓放粮赈济灾民,后世的共和国中除了给粮还给钱给房子帮助重建家园,早就习惯了后世的处理方式的曹跃对王宇的阻止感觉有些不可思议。
王宇淡淡一笑道:“将军,这些人今年吃了你的粮活下来了,明天天气转好之后又会回到老家了,故土难离,人人都想回到老家。你给他们的情他们虽然记下来,可是好处却半分也没有。”
曹跃挠着头道:“你的意思是……”
“放粮不如借粮。”王宇阴笑道,“将军,西北发展需要百姓,但家乡受灾的百姓很大程度会发生灾民回流现象,所以我们要全力将他们留下来就不能对他们太好。我们可以将粮食和钱我们借给他们,而房子和土地送送给他们,当他们有了土地和田地之后不会轻易选择离开了,因欠了我们的钱,为了偿还欠款又必须努力工作干活。其实我们可以让他们慢慢还,一次还一点,一次还一点,分成十年二十年偿还,这样下来那些灾民在西北生活十年二十年,就会把西北当做自己的家了,如此一来可以有效地防止灾民回流。”
曹跃没有遇到过这个棘手的问题,灾民还可以回流,我们中国人还真是故土难离啊。唐致尧和唐国安却反对王宇的建议,他们说这样用利益拴住灾民,会导致曹跃在名声上受损。
王宇反驳道:“赈灾本来应该是朝廷的事儿,西北宣抚使司没有这个义务和必要,灾民若不似感恩,只管去京师去闹好了,义和团现在不是在乱京师吗?”
唐致尧和唐国安口才辩驳不过王宇,只好相视苦笑,曹跃最终拍板决定,给灾民借粮借钱送田送地渡过难关,并大规模地将灾民安置在陕北、甘肃河西走廊以及宁夏地区。
因为灾民涌入,曹跃的军队入川又被耽误了一个月,而四川则真正大乱了起来,一个叫做朱重阳的人聚众谋反,居然打起了大明旗宣布大明复国。
曹跃可以忍受四川战乱不休,但决不允许四川有大明复国出现,他将四川视作禁脔,岂能容许,随即他下令血军第一路军立即进入四川,消灭明军!
“明军”的皇帝朱重阳不过是成都的一个地痞流氓而已,他纠集了手下四五十人,趁着四川总督奎俊自杀,清兵闹饷之际,带着兄弟们深更半夜流进了成都满城的军火库,并搬走了军火库里的所有武器。
本来朱重阳目的是把这些武器拿出来卖掉,赚一些银子来花花,但是他遇到了一伙儿不讲诚信的会党,不但从他们手中骗走了十条曼利夏步枪,还打死了他的一个兄弟。
这下朱重阳火了,他要为兄弟报仇啊,便武装了自己的四五十个地痞,拿着步枪和马克沁重机枪,跑到会党那里一通开枪,打死打伤十几个会党成员,逼迫对方一百多人乖乖投降。这一次让朱重阳名声大噪,成都府许多人纷纷前来投靠,朱重阳是韩信点兵多多益善,不到十天自己的手下扩充到了两千多人。
靠着从满城偷来的武器,朱重阳占领成都外城,但是对成都内城的满人却不敢轻举妄动。朱重阳成为了成都王之后,大肆封赏手下,又让手下攻打成都府各地,随后地盘扩展到整个川中和川西。此时朱重阳头脑发昏了,有人鼓噪他说既然你姓朱,明朝皇帝也姓朱,现在天下这么乱,为什么你不能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自立为皇帝呢。朱重阳一听,对啊,我也能当皇帝啊,于是在手下人的忽悠下居然竖起了大明日月旗来。
随后朱重阳的“明军”开始攻城掠地,从川中打到川南,基本上是打一个地方抢一个地方,打不下来就跑到其他地方去,和流寇无异。地盘虽大,但没有一处重要地方,便是“明军”的老巢成都,内城满城依旧牢牢地掌控在八旗兵手中。成都知府刘心源一面巧妙地应对朱重阳的威胁,一面奋力抵抗,成都将军恭寿日夜巡城,几次打退了朱重阳的进攻,导致朱重阳的手下无心应战裹足不前。而刘心源又委任威远县县令陈兆棠为剿匪经略,率领成都府清兵剿灭朱重阳叛军。
这陈兆棠的父亲是清朝中兴名臣陈士杰的儿子,说起来他的为官之路颇为坎坷,陈士杰的几个儿子都入了翰林院做编修,而陈兆棠年纪最小,等到他中举之后,父亲先去世守孝三年,等三年守孝刚过,母亲又去世,又守孝三年。陈兆棠无奈只好捐了一个五品同知的官衔做了知县。但他擅长的不是治理断案,而是剿匪,在他的任期内的各县大小土匪全部被杀绝,刘心源正是看中了他这一点,才让他来剿匪。
陈兆棠的清兵和的“明军”在成都府多次交锋,互有胜负,谁也奈何不了谁。
这朱重阳没什么文化也不懂得各政治,却投机取巧地举起了明旗,可算是捅了马蜂窝了,清廷允许地方乱起来,绝对不允许地方造反,更不允许大明复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