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八章 银子太少(1 / 2)

加入书签

“芸子兄,你觉得八国联军里态度最强硬的或者说绝不会轻易谈判的国家是哪个?”曹跃紧锁眉头问道,想要敲开八国联军的王八壳,除了要找到最软的,也要找到最硬的,既要知道哪一个能攻克,也要知道哪一个不能攻克战略性保留,暂时放弃对他的幻想,免得精力分散。

宋育仁斟酌许久道:“八国之中态度最强硬的是俄国和德国,我们的分析是俄国想要占领东北,将东北从中国身上割去。而德国一心想要占领山东,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已经派遣两万士兵乘船从德国本土支援而来,大概明年年初到达中国。在没有得到实际利益之前,德国人也绝对不会把手。”

曹跃顿首后问道:“谁去和德国与俄国谈判比较妥当?”

“辜鸿铭的学弟宋雪,此人稳重老实,熟悉德国,而且此人的妻子居然是俄国贵族,又熟悉俄国。虽然这两国态度强硬,可未必不能有私下谈判的可能性,而且我们也需要有人拖住他们,以便给争取其他国家时间。”宋育仁道。

曹跃笑道:“我想起来了,就是辜鸿铭的同学吧?我之前没有注意到此人,既然你如此推荐,我便信任与他,让他拖住俄国人和德国人。”

“是。”宋育仁忽然笑道,“相国大人,张之洞举荐的辜鸿铭此人性格脱跳,不适合私下密谈,倒是可以让他和诸国在表面上胡搅蛮缠,干扰各国的思路。”

也许有才华的人尤其是恃才傲物的人总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辜鸿铭做什么事都能做的极好,但却不稳重。曹跃对他的了解仅仅是历史书上的评价,但尽信书不如无书,既然宋育仁对他的评价也是脱跳,又推荐由这个人胡搅蛮缠在表面与诸国谈判,曹跃便委任辜鸿铭做和谈大使,宋育仁、宋雪反倒做了谈判副使。

辜鸿铭的任务就是忽悠人,忽悠所有人,宋育仁、宋雪则负责秘密谈判,想方设法让日本人先罢兵,日本人罢兵之后,其他国家才好罢兵,那么最终留下来的对手将是态度强硬贪心不足的俄国和德国。

去其羽翼爪牙,然后才能杀死对手。

外交团开始意义与各国大使进行交流,辜鸿铭在此表现得非常优秀,此君负责忽悠各国大使,向他们吹嘘曹跃的血军多么厉害,曹跃多么开明,同时向他们表示曹跃如今已经成为军机首辅大臣,相当于首相了,只有曹跃做首相才能够双方罢兵,否则就是不死不休。而曹跃做首相,你们不能为难我们曹大人,否则国内外压力一来,守旧派就会将责任推卸给曹跃,到那时候诸国的努力就白费了。

辜鸿铭随后用几国语言朗诵起了莎士比亚的著名小说《王子复仇记》中的大段台词,间接地表示出曹跃才是真命天子,才是列强应该支持的人。尽管辜鸿铭用英文、法文、德文和拉丁语背诵赢得满堂喝彩,可是各国大使都不是小孩子,都没有被辜鸿铭所骗。但对于学贯东西的辜鸿铭,诸位大使还是非常尊重的,毕竟这样一个学贯东西古今的学者百年难得一见。

此时曹跃忽然得知八国联军于昨日兵分两路,一路向北攻打通州一路继续向丰台进军两地进攻。联军也明白,想要攻打北京,必先取丰台和通州。

军情紧急,不容有失。

曹跃派遣使者告知董福祥和马玉昆,想要赢得皇上的信任,便要扼守住丰台和通州两地,并向两地各增援派遣五万义和团,归两人指挥,增加两地的军备力量。

大清帝国打不过八国联军是除了聂士成没有人敢站出来承担责任,而站出来承担责任的聂士成被打死之后还被清廷斥责为导致国战的罪魁祸首之一,更加没有人抵抗了。而八国联军本来就各自指挥自己的,相互之间的矛盾让他们自己也打架。现在曹跃掌握了大清帝国的最高权力,统一了指挥,反倒是八国联军还在内斗。

陈信捉拿完所有名单上的大臣之后,回来报告,曹跃立即说道:“陈信,把你手头的工作交给鸿鸾先生。你派人向八国联军发出通知,勒令他们停止前进,我国已经发动政变,皇帝*****主张和谈,希望他们不要破坏和谈。”

“是。”

曹跃想了想,说道:“陈信,现在我委任你为血军中路军参谋长,负责筹划行军作战方面的调配工作,你可能胜任?”

陈信顿时激动地说道:“主公,属下虽然驽钝,但是愿意竭尽全力辅佐主公霸业,就算主公战败了,我也愿意追随主公一起下地狱。”

曹跃骂道:“你大爷的,你才战败。”陈信连忙拍了拍自己的嘴赔礼道歉,曹跃说你别忙着赔礼道歉,现在给我想办法,怎么把敌人全歼。

陈信忙说:“全歼敌军有点难度,但所幸我们有一百万军队,而敌人只有不到三万人,耗也好似他。”

“那就耗死他们。”曹跃笑道,曹跃看着地图,忍不住笑道:“若八国联军集中一处攻击,反倒容易取胜,可惜他们兵分两路,实为不智。”

陈信笑道:“回禀主公,我估计八国联军自己内部也混乱的很,他们分兵应该是自己人和自己人矛盾重重,你嫌弃我我嫌弃你,所以早早地分开,以免双方都不愉快。”曹跃点点头,认可他的推论,陈信又道:“主公,我觉得我们接下来几天需要稍微等待一下,让八国联军和武卫左军、武卫后军拼的差不多了我们再坐收渔翁之利。而且在这其中我们还可以不断地将义和团、禁军、绿营以及各地勤王部队添油加醋一眼扔进两地,消耗双方士兵。”陈信阴笑道:“借刀杀人,古人古法而已。”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