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2 一代仁君赵祯(1 / 2)
就在欧阳修请求赵祯确立太子后不久,赵祯突然得病。
至和三年,公元1056年正月,赵祯在临朝受文武百官参拜时,突然手舞足蹈,口出涎水。
这症状,应该是突然中风。
这一日,辽朝使者正在紫宸殿拜见赵祯,见赵祯语无伦次,感觉非常奇怪。
宰相文彦博只好对辽朝使者说是饮酒过量所致。
此后几天,赵祯病情愈益加重,天天大呼“皇后与张茂则谋大逆”等荒唐的言语。
宰相文彦博、富弼等人负责全权处理朝廷内外大事,并组织京城百官在一些大寺院、道观进行祈祷活动。
二月,赵祯逐渐康复,开始处理政事。
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三月二十九日,赵祯于汴梁皇宫驾崩,享年五十四岁。
据《宋史》记载,赵祯驾崩的消息传出后,“京师罢市巷哭,数日不绝,虽乞丐与小儿,皆焚纸钱哭于大内之前”。
赵祯驾崩的消息传到洛阳时,市民们也自动停市哀悼,焚烧纸钱的烟雾飘满了洛阳城的上空,以致“天日无光”。
他的死甚至影响到了偏远的山区,当时有一位官员前往四川出差,路经剑阁,看见山沟里的妇女们也头戴纸糊的孝帽哀悼皇帝的驾崩。
赵祯驾崩的讣告送到辽国后,“燕境之人无远近皆哭”,辽道宗耶律洪基也大吃一惊,冲上来抓住宋朝使者的手号啕痛哭,说:“四十二年不识兵革矣。”又说:“我要给他建一个衣冠冢,寄托哀思。”此后,辽国历代皇帝“奉其御容如祖宗”。
赵祯,之所以得到这么多人的拥戴,就在于他穷其一生,都没有发动战争,让整个大宋处于和平年代,百姓生活富足。
他在军事方面,除了与辽国议和,签订澶渊之盟外,在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十月与西夏订立和约。夏向宋称臣,宋每年赐西夏绢十三万匹、银五万两、茶二万斤,并开放边境贸易,史称“庆历和议”。
自此后,宋夏关系趋于缓和,维持了近半世纪的和平。
由于国家处于长期的和平,使得大宋经济得以发展。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使得文化得以发展,涌现了许许多多的艺术家。
赵祯统治期间,史称仁宗盛治。
赵祯庙号仁宗,他也确实对得起这个帝号,因为,他就是非常仁慈的一个皇帝。
有一天,赵祯退朝回到寝宫,因为头痒,没有脱皇袍就摘下帽冠,就叫梳头太监进来替他梳头。
太监梳头时见赵祯怀中有一份奏折,问道:“陛下收到的是什么奏折?”
赵祯说是谏官建议减少宫中宫女和侍从的。
太监听了,非常生气,因为这分明是要端子机饭碗,当下说:“大臣家里尚且都有歌伎舞女,一旦升官,还要增置。陛下侍从并不多,他们却建议要削减,岂不太过分了!”
赵祯没有接口。
太监又问:“他们的建议,陛下准备采纳吗?”
赵祯说:“谏官的建议,朕当然要采纳。”
太监自恃一贯为赵祯所宠信,就不满地说:“如果采纳,请以奴才为削减的第一人。”
赵祯听了,顿然站起,呼唤主管太监入内,按名册检查,将宫人二十九人及梳头太监削减出宫。
事后,皇后问他说:“梳头太监是陛下多年的亲信,又不是多余的人,为何将他也削减?”
赵祯说:“他劝朕拒绝谏官的忠言,朕怎能将这种人留在身边!”
谏官王素曾劝谏赵祯不要亲近女色,赵祯回答说:“近日,王德用确有美女进献给我,现在在宫中,我很中意,你就让我留下她吧。”
王素说:“臣今日进谏,正是恐怕陛下为女色所惑。”
赵祯听了,虽面有难色,但还是命令太监说:“王德用送来的女子,每人各赠钱三百贯,马上送她们离宫,办好后就来报告。”说完,他还泪水涟涟。
王素说:“陛下认为臣的奏言是对的,也不必如此匆忙办理。女子既然已经进了宫,还是过一段时间再打发她们走为妥。”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