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0 杨荣的功劳(2 / 2)

加入书签

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朱棣正式迁都北.京。同年四月初八日,北.京新宫中的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因雷击起火,杨荣指挥卫士进行抢救,只抢出一些重要图籍,三大殿均未保住,由此又引发了一场反对迁都的政治风波。

杨荣等人极力支持朱棣,使风波很快平息下去。

永乐末年,浙江、福建山贼起事,朝廷计划发兵。

朱棣当时在塞外,奏书送到后,朱棣拿给杨荣看。

杨荣说:“愚民苦于有关官员的压迫,不得已相聚自保。现在大兵一出,他们将聚集得更多,从而难以调解。如果遣使者去招抚,当不用烦劳师旅。”

朱棣听从他的意见,盗贼果然平息。

永乐二十年,公元1422年,朱棣进行第三次北征,杨荣与金幼孜再次随行,明军无功而返。

朱棣为了鼓舞士气,大开庆功宴会,有功无过者坐前列,食上肴,杨荣与金幼孜被特命坐在前列。

次年,朱棣进行第四次亲征。

有关军务皆让杨荣参与,无论白天还是晚上,朱棣经常召见杨荣,并且亲昵地称之为“杨学士”而不直呼其名。

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朱棣开始了第五次北征。

明军到达开平时,朱棣做梦,梦见一位天神向他说:“上帝好生如是者,再此何祥也。”当下便有些犹豫。

杨荣乘机加以劝谏:“此举固在除暴安民。然火炎昆冈,玉石俱毁,惟陛下留意。”

朱棣领悟了杨荣的意思,便说:“卿言合朕意,岂以一人有罪,罚及无辜?”当即下令杨荣等人草敕,诏谕各部落人等,罪止阿鲁台一人,余皆不问。同时,又命令军士们收拾死于兵火的遗骸,葬为丛冢,朱棣亲自撰写了祭文。

明朝大军进至翠云屯时,仍未发现阿鲁台踪影,在杨荣等人的劝说下,朱棣决定班师回朝。

同年七月十八日,朱棣在回师途中病逝于榆木川,随从宦官马云等人不知所措,与杨荣、金幼孜密商如何处置。

杨荣指挥若定,与金幼孜商议,认为离北.京尚远,为防止军心涣散,应秘不发丧。当然,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防止朱高煦发动兵变。

杨荣为了处理遗体,命工部官搜取军中所有锡器,销熔后打造成一只圆桶,将遗体装置桶内,再密封桶口,而将承造的工匠杀之灭口。同时,也命光禄官每天三餐照常进膳。

明军的军纪号令更加严明,直到入境,竟无人察觉朱棣已驾崩。

杨荣和少监海寿先回京师,向太子朱高炽报告情况,决定处理方法。

这样一来,才使得朱高炽顺利即位,国家政局未发生丝毫的骚动。

朱高炽即位后,杨荣因功升任太常寺卿,授职嘉议大夫,仍兼两职学士。一月后,晋升为太子少傅、资善大夫、谨身殿大学士兼工部尚书,并食三禄,杨荣请求辞去尚书俸禄,未得批准。

他主动要求辞去尚书俸禄,可见杨荣是个非常理智,也是非常明智的人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