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战之前(1 / 2)

加入书签

最后,王铮环视一周,然后扬声说道:“我说的这些话,不仅是在教导宁王殿下,我还希望诸位文武同僚,人人记在心里。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作为将领,一个微小的失误,就会累及数万数十万将士的生命。和西夏的一战,关系重大,还希望大家谨小慎微,多听善言,务必同心协力拿下西夏。”

“诺,谨遵大将军的教诲。”众文武连忙躬身听令。

陈斌被当众训斥,虽然颜面无光,可他作为提督,最近这两个月来的接连两场大败,就战死了两万多大郑的将士。他也实在是难辞其咎。他也已经充分认识到,自己的军事能力,是真的欠缺。

如今,李昊两战两胜,气焰更加的嚣张,而反观郑军的将士,却是人人丧气。

责任需要有人承担,军心士气也需要提振,他罪责难逃,不服都不行。

待韩庚被打的皮开肉绽,一瘸一拐地捂着屁股回来。王铮挥手让众文武各司其职回去做事。

陇西卫的文官和武将,绝大多数还是第一次见到王铮。

原来,他们只闻其名未见其人,有些人还对年轻的王铮稍显轻视,认为他只是运气好,这才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部分人觉得,王铮立下的那些功劳,全是卫晃、曹显和韩庚等将领,浴血和哒突、蒙辽拼杀才得来的。

可是今日一见,宁王郑铭在他面前就像个小孩子,西夏的长公主李九妹,看着他的目光充满敬佩和爱意。

陈斌作为陇西卫的提督,见了他也是规规矩矩恭恭敬敬,即便是被他严厉惩罚也不敢稍有不满。

再说韩庚,曾经跟着他出生入死数年,却因没有坚决阻止陈斌的失误,就被他不顾众目睽睽,严厉处罚打了二十军杖。

所谓窥一斑而知全貌,王铮此人,看来的确如传言所说的那样,还真是有能力有气魄有胆识。

要不然,他才仅仅二十多岁的年龄,朝中的大臣重臣,以及那么多的武将,为何俱都对他心悦诚服?

宁王郑铭虽然看着还小,可他却是庞贵妃所生。

如今原太子早死,皇上的第二个嫡子郑乐,却牵扯到了谋杀王铮的案件中,有可能和西夏的没藏黑云有一腿,甚至有可能,他还和西夏王李昊有什么密谋。

因此,他虽然没有被削爵为民,却被禁锢在他的封地汝阳监视居住,以后怕是没了夺嫡的机会。

再往下数,按年龄,宁王郑铭上面还有几个哥哥。可按身份,宁王却是两个皇贵妃之一的庞贵妃所生,除了皇上的嫡子,下边的所有皇子里,已经能数得到他。

再者说,其他的皇子均是两个字的王爷,却仅有宁王是一字王。这又是一个信号。

还有最主要的,王铮是大郑的肱股之臣,他灭哒突驱蒙辽收复燕云十六州,他提议收复南部的诸国,朝廷就马上行动。他想要打下西夏,重新开通丝绸之路,朝廷竟然也是顺利通过。

现今,皇上竟然还把宁王交给了他,跟着他上了战场,让他随时教导。这是什么意思?

含义太多,但最重要的有两个。其一,皇上对他是绝对的信任。其二,他想要培养宁王,扶持宁王,并且皇上也默许让他培养宁王。

这就能猜到皇上的部分心思了,以后,宁王郑铭能不能成为太子不好说。但皇上,已经不再轻视他小看他,有了把他和其他年龄稍大的皇子,平等看待的意思。

这就是说,宁王有王铮的扶持,他要参与太子之争的话,希望就是极大。

哈!原来这个看着傻乎乎的小胖子,竟然是王大将军重点培养的,想要让他参与太子之争的家伙。

原来,大将军看似不参与皇上立储的事情,却暗中早已有了注意。这么说,宁王年前代父巡守,视察黄河事务和体察民情,也应是大将军的意思了。

好吧!既然大将军已经有了,培养大郑下一任帝王的目标。他作为军中最受敬仰,威望最大的将领,其他将领也就有了目标。

陇西卫的文武官员和将领,是怎么想的王铮不知道。但那些人猜想到的,也正是他王铮的目的。

众文武退出之后,陈斌韩庚向王铮介绍了最新的军情。

现在,李昊率十万人马,还在四处疲于奔命,围堵申四率领的那三千将士。

但让陈斌和韩庚疑惑的是,西夏和大郑接壤的几座大城镇,却并没有增兵。

有消息说,西夏的兴州和怀州,也是如往常一样,并没有大的军事调动。

在冷兵器时代,华夏的国与国之间,并没有严格的边界划分。

不是像后世那样,一块界碑的这边是我国,那边是别的国家,两国的士兵不能越过那一小块界碑一步。此时的边境区域,动辄几百里上千里。

比如大郑和西夏之间,洪州是西夏的城池,延州是大郑的城池,那么在洪州和延州之间数百里的区域,就皆属于边境。

稍微再详细一点的区分是,在这数百里宽的区域内,哪一个国家的军事比较强硬,则哪个国家建立的前沿兵寨,就稍多一些,就更靠前一些。

一般情况,两国之间的交兵,绝大部分就是互相占领兵寨,或者是掠夺这一区域内居住的百姓。

这种攻打对方兵寨的情况经常会发生,只有在大军压境,攻打对方的重要城池时,才算是两国之间的大仗。

三川口之战和好水川之战,皆是在大郑和西夏之间的边境区域的战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