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2 / 2)
盛京城地势偏南,即便是冬日里,也少有冷得刺骨的时候,更是极少落雪。
上一场雪,大抵已在三五年之前,记不清了。
因而得到檀香肯定的答复后,棠音也格外高兴些。只随意拿了件斗篷披在身上,便提着裙裾匆匆往廊下走。
相府中的抄手游廊建得巍然,视野开阔,只站在廊下,便能纵观整个庭院。
只见此刻庭院里已是遍地铺白,梅花枝上都压了厚厚一层落雪,可半空中却仍是玉鳞飞舞,大有永无止歇之态。
棠音将裙裾提得愈发高了一些,伸足出去,软底的鹿皮小靴在干净的雪地上轻轻一踏,落下一枚小巧的足印。
她一路往雪中的庭院里走,四面赏景,急得檀香忙追了出去,一路为她打着伞,生怕她风寒侵体。
棠音四处走了一阵,直到将这庭院中的雪景都赏尽了,这才想起了要拿回玉牌的事来,遂侧过脸轻声问檀香:“对了,爹爹呢?可是在书房里?”
碎雪打在绢伞上簌簌有声,将檀香的嗓音盖过去大半。
“相爷一早就进宫去了。”
*
寻仙殿中,香烟袅袅,宝烛高烧。
成帝坐在一张兽皮毯子上,略有些沙哑的嗓音如窗外的雪沫子般,颓散,却透着一股寒气:“北面的雪灾刚赈下去没几日,便又天降大雪,连绵了整整半月。”
“城池里冻死饿死流民无数,更有甚者,已开始易子相食。数个城池民心不稳,已有暴/乱之态。”
他说着,皱眉将视线落在宝帐外肃立的臣子身上:“沈相,你如何看?”
沈厉山双眉紧锁,思忖良久,方缓缓道:“雪灾可赈,暴/乱却麻烦。如今天降大雪,北面已是民不聊生,若再以强势手段镇压暴民,怕是会引得暴/乱加剧,甚至会有乱贼趁此机会揭竿而起,自立为王。”
他顿了一顿,又道:“依臣所见,应当恩威并施。由皇室中人亲任赈灾使。既可显天家皇恩,又可安百姓之心。”
成帝昨日彻夜问道,今日只略往深处一想,便觉得脑中一片钝痛。他以拇指摁了自己的太阳穴,也不再深想,只径自问道:“皇室中人颇多,在京城的也不少。依沈相看,谁最合适?”
沈厉山目光微抬,斟酌了须臾,还未开口,旁侧一道温润嗓音已响在静室,掷地有声:“依儿臣愚见,七皇弟最合适不过。”
成帝抬目看了一眼太子,眸光微动:“李容徽?”
“是。”太子微垂首,恭敬答道:“皇室中人,或年幼懵懂,或有职衔在身,或于京城中已有家室,不便在年节之前远赴北城。唯独李容徽,无牵无挂,即便自幼未经蒙学,在谋略之上稍有欠缺,但有各城巡抚太守相助,也定能妥善完成此事。”
“且,这赈灾使,要的是皇室众人的名头。若是遣旁支出去,未免难以服众,唯有遣皇子,才能真正收复民心,平此灾祸。”
成帝摁着太阳穴的手指略微松开了一些。
他虽已许久不理朝政,但对眼前之事,多少还是有几分了解的。
毕竟此事都不消深想,只一眼看,便知是一件无甚名利可图,却又极为艰难,甚至还会有性命之虞的烫手山芋。丢给谁,谁都不乐意接着。
想至此,他面色微动,又问沈厉山:“沈相觉得如何?”
沈厉山掀起眼皮看了太子一眼,旋即拱手道:“既太子殿下心中已有人选,那臣自无异议。”
成帝闻言微微颔首,抬目看向太子,略有些感叹道:“难得你们兄弟一心。”
李行衍豁然抬首,神情微震,而沈厉山只拱手的姿态微微一顿,便又不动声色地肃立如初。
成帝笑道:“今日清晨,老七已与朕主动请缨,去北面赈灾。”
“还放下话来,雪灾一日不平,便一日不回盛京。”
李行衍几乎要将银牙咬碎——这明明是一场不得不赴的鸿门宴,但李容徽抢先一步提出来,反倒在成帝心里落得个好。
但事已至此,他还是不得不咬牙夸赞道:“七皇弟深明大义,是皇子之典范。”
他顿了一顿,又垂首道:“灾民可怜。若不是臣手中统领着三部,杂事繁多,定会主动请缨去北面赈灾。”
成帝颔首,又抬手一指旁边的香案。
大宦官伏环会意,紧步过去,自香案底下取出一纸面略有些泛黄的奏章,走出宝帐,双手递给了沈厉山。
沈厉山接过,目光略微一扫。
上回赈灾之事离得颇近,所耗物资还未来得及清算。
因而手中这一折,写的是五年前的雪灾用度。
成帝自宝帐后开口:“此回用度,便令户部按折上所写清算下去,交给七皇子。”
“沈相意下如何?”
沈厉山眸中暗光微动。
时隔五年,斗转星移间,各地物价早就涨了不知多少,这点军饷怕是不够。
再者,五年前的雪灾只是两个城池受灾,这回足有七个,再加上各地叛乱需要清剿,其中的人力物力更是难以衡量,又岂能混为一谈?
若是按折子上的算下去,勉强到了当地赈完灾后,怕是连回来的路费都不剩。
不在当地攒个两三年饷银,根本回不到盛京。
……那时候,也许棠音的婚事都已定下了。
沈厉山唇角难得地往上一抬,顺手将折子一合,淡声道:“绰绰有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