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8章 陈桥镇大战,宁要曹县一张床(1 / 2)

加入书签

十二月十七日,趁着大雪初停,明军八万人马从陶家店渡过黄河,号称十五万大军。

军中戴孝,以“打过黄河,替冤魂报仇”的口号攻向卫辉府。按照李存明的指示,军中主帅任七贯彻三猛战术,势头极为凶猛。

卫辉府北面是彰德府,比邻京师,一旦这两个地区落在明军手里,明军便可以出兵攻打大名府和广平府,直接对京城造成威胁。

形势危急,多尔衮急忙调兵遣将出京阻击明军。前些日子,多尔衮运用炉火纯青的政治手段,稳住了满清朝廷内部局势,各派系势力再次团结起来,一致对外。

为了拉拢汉人,多尔衮晋封耿继茂为靖南王,晋封尚可喜为平南王,他们与平西王吴三桂都是满清朝廷里的汉人亲王。

尚、耿二人带领十三万汉八旗士兵,耿继茂乃是耿仲明的长子,资历尚浅,故而以尚可喜为主帅。

同时,豫亲王多铎、镇国公岳乐带领三万满八旗士兵,一并出兵援救卫辉府。

二十二日,满清十六万大军到了卫辉府。

二十四日,先锋将领岳乐带兵长途奔袭,在陈桥镇与一支明军相遇了。

岳乐此时有二十三岁,年轻气盛血气方刚,他是努尔哈赤的孙子,是满清贵族里智勇双全的佼佼者。

历史上的岳乐,平了三藩之乱,战功卓著。传说顺治帝驾崩之前,曾一度想把皇位传给岳乐,由此可见,此人非同凡响。

岳乐手下有一万正蓝旗将士,而在陈桥镇驻防的明军,将领是朱聿键,麾下有三万士卒。

陈桥镇只是个小镇子,无法守城,只能野战。双方在一片开阔地带摆好阵型,拉开架势,大战一触即发。

这是朱聿键头一次亲自指挥战斗,他有些紧张忐忑,骑马立于军阵之中,皱眉道:“顺侯,这一支清军装备精良,军容整肃,来头不小啊!”

傻大柱道:“我也看出来了,他们应该是正儿八经的鞑子士兵,自然不是汉八旗士兵所能相比的。”

冬季的阳光清冽透彻,清兵身着白甲,泛着幽光,看上去给人一种威压感。

徐光启将这种甲称之为“明光重铠”,所谓“明”就是不刷漆,不蒙布。刷了漆就叫玄甲,因为当时的漆是黑色的,玄就是黑的意思,唐太宗李世民麾下就有一支玄甲骑兵。蒙了布,就叫做布面甲。

“光”则是指打磨抛光的意思,因为铁片非常容易生锈,刷漆蒙布都是为了防止生锈。但是辽东的环境比较阴冷,打磨抛光之后就能延缓锈蚀,保养起来也比较方便,无需蒙布。

虽然舒适性等方面可能比不上将领们使用的山文甲,但仅从防御能力来看,这种白甲在当时已经是最强的装备了。

岳乐一声令下,队形散开,阵中三千士兵推着楯车出列,而后义无反顾往前冲。

这些楯车兵称为死士,他们穿三层甲,最里面是轻网甲(一种轻便的锁子甲),中间是白甲,外面再罩一层棉甲。三层甲一穿,真是刀枪不入。

“车营开火!”朱聿键吼道。

明军车营猛烈开炮,炮弹、火箭、子弹纷飞。在枪林弹雨之中,清军士兵们拼命推着楯车步步前进。

距离差不多了,岳乐挥动手中旗子,跟随在楯车后面的神箭手军阵,开始射箭。箭矢如蝗,密密麻麻,破空声尖锐如哨。

建奴鞑子使用的弓,可不是寻常之物。即便到现在,满洲弓在国际上也是相当有名,被称作冷兵器时代的反器材步枪。

鞑子按弓力大小将弓分为六等,其中最强弓是16到18个力。力是明清时期专门计量弓力大小的一个单位,一个力为九斤十四两(明制,一斤是十八两),约6千克,十八个力约为106千克。

106千克的硬弓是什么概念呢?简单点说,拉开这样一张超强弓,相当于把一个两百斤的胖子从背后抡出去。可以想像一下,这得需要多大的力量。而当这个力量集中到一支箭镞上,那真是无坚不摧,几乎没有什么铠甲挡得住。

而明朝方面,明代学者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佳兵》篇中提到:“凡造弓视人力强弱为轻重,上力挽一百二十斤,过此则为虎力,亦不数出。中力减十之二三,下力及其半。”

明朝的一百二十斤,约为十二个力多一点。凡是超过十二个力,在宋应星看来,就属于极为罕见的虎力,而且亦不数出,不是每年都有的,可能好多年才出那么一个。

然而鞑子偏偏就打破了这种现状,十二个力的弓在后金军中只能排第三等。能够拉开十三个力以上的弓箭手有两三万,最精锐的白甲兵更是普遍在十六个力以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