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之四百二十五(1 / 2)

加入书签

在上朝的事情告一段落后, 三郎很快就又在京都举行了阅马,并且邀请天皇参加。

这次邀请不是明智光秀代劳,自然透着一股浓浓的、三郎特有的无礼风范。奈何天皇连花销都是由织田家供给,自然没有多少指责的底气——虽然外界都认为织田信长至少对天皇保有尊敬的态度,但正亲町天皇敏感地察觉到, 对三郎而言, 他的身份地位、血脉来源都不足以让他成为三郎心中的特例。织田信长(三郎)对他从未折辱或无视其要求过, 大概不是因为他的身份,而是因为织田信长个人的素养。

不过这放在朝廷官员的眼中就是另一种看法了——看到了三郎草率的邀请, 他们一边为这熟悉的作风而生出“果然还是原来的样子”的想法, 一边有忍不住想起之前上朝时是否有过得罪织田信长、当时貌似冷静礼貌的信长是不是在背后暗中给他们记了一笔,不然怎么解释这一次还有几人未曾收到礼貌性的邀请(三郎不留神就忘了),而当时恭维信长说品鉴刀剑的官员则被织田信长点名要带着刀剑前来(明智光秀对三郎概括当日上朝经历时有提过)、生生被吓病了……

……织田信长的心思果然是常人难以揣测的啊!

所以明智光秀和三郎又一次在双方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给其他人带来了暴击。不过, 对因为织田家的越发庞大、也渐渐多了信心的朝廷而言,明智光秀与三郎只是再度让他们看到了现实——饶是需要借用朝廷的“大义”, 织田与朝廷也不可能是平衡的盟友关系。

这次的阅马比起新年时还要来得奢侈。不仅仅是天下间绝大多数的骏马汇聚在京都所产生的花费, 就连给天皇建立的临时行宫都是以金银装饰——对天皇的待遇都如此优良,可见这次阅马在其他方面消耗的成本已经达到了令人咋舌的地步。除此之外, 原本还与毛利胶着的织田家家臣们也被召回了大多数,好作为这次阅马的人手。

如果是正常去看的话,三郎应该要被骂上一句败家子才行——正月才举行了两次马术比赛好吗!!而且那两次也不是普通规模的比赛啊!!

但是因为对政事接触得越发深入——尤其是对三郎尽心尽力的明智光秀没有劝诫阻拦, 刀剑男士还是能够从中窥出一二隐秘的。

首先三郎绝非一个好大喜功、奢侈无度的人。他穿越至今, 虽然因为审美的原因, 喜欢色泽鲜艳、花纹繁复热烈的服饰(比如三郎最喜欢的一件红披风), 但他本人却是不挑衣服也不挑食物。不管什么材质的衣服他都能自如地往身上套(穿越早期连裤子都能不穿)、部分繁杂厚重的服饰还会被他嫌弃影响活动;而对于穿越者来说,这时代的食物都单一乏味,不具有挑剔的必要,就算是和归蝶出去约会,三郎也能吃吃饭团填饱肚子就算了,就算是三郎最常吃的点心,也不过是京都随处可见的甜馒头。

其次则是三郎的目的性极强——他比任何人都要清楚自己走在一条怎样的道路上。他如果现在仍然能清楚地将“一统天下”作为目标,而非自得的认为“天下已经注定落于我手”,就反而不会做出将将领调回来这种盲目自大的事情了。刀剑男士与三郎朝夕相处,自然清楚三郎仍在为达成目标而努力着,近年来频繁出现的马赛、鹰狩,虽然同样是三郎感兴趣的,但重要性根本不可能比得上“争霸天下”。

最后,哪怕是三郎对政治的敏感性不高,也应该知道在仍与毛利对战的当口,这么奢靡浪费是非常糟糕了。严格来说三郎不是不听劝诫的人——他只是除非他人有足够的理由动摇他,他才可能接受劝告。

综合起来,刀剑男士们只能得出一个结论。

这恐怕是为了压迫毛利而为之。

相较这个天下而言,毛利家占据的领土绝不算小,并且又有足利义昭加入他们那一方。足利义昭虽然是被三郎驱逐出京,但是他身上征夷大将军的职位并未被剥夺。落难的将军与势弱的朝廷,底蕴深厚的毛利与如日中天的织田,按照现在这种情况去看的话,织田与毛利要么打一场互不相让、拼尽全力的仗;要么是织田家一点点蚕食毛利的领土,直至将它全部纳入自己的统治范围。

前者暂时没有好的时机,并且不管胜负如何双方都会伤到元气;后者耗时太长,毛利也不可能坐以待毙。

早早知道历史的刀剑男士自然知道之后这两家会是怎样的发展。但是目前身在局中的织田与毛利都不知道——那么,三郎频繁的上洛就有了解释。

足利义昭虽然有将军的名头,却也仅仅是这个名头而已——皇室所在即为京都,是天下间最能象征正统的地域。因此除了朝廷与将军这两个“正统”与“大义”的代表外,京都其实也是附加在日本皇室上才成为的、“正统”的代表。织田信长历史上数次在这里举办大型活动,正是要借助朝廷与京都的影响力,去确定自己的“正统”地位。至于一次比一次华丽奢侈的活动,如果织田家的税收负担不起的话,那就算三郎想要举行,明智光秀也不会眼睁睁地看着他自取灭亡——所以,织田家目前的钱财,完全足够同时支撑织田家的军费,与三郎活动的花销。

这已经和早年三郎要把厚藤四郎卖掉的时候不同了——三郎撤除关所、兵农分离、设立乐市鼓励商业,这在他作为一地大名的时候,只能让织田变得富裕一些,能够勉强应付多线作战。等他的领地越来越大,所有统治的区域都实行这一政策后,带来的效益何止比只有一地时翻了几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