邀舞(2 / 2)
没想到,小明只被打了一下。
从那以后。
朝阳学校的人都知道了。
原来张老师喜欢被称呼“张师娘”啊。
……
朝阳学校的新校区。
文化宫的新建。
都是由我们的“利建喜”建筑公司负责的。
我知道,这也算是祝教授和张兰对我的感谢。
毕竟这是一个大工程。
这个工程完工了。
不论是对公司,还是对我们这些的个人股东,都是莫大的好处。
这一天,我去工地上到处看看。
说起来,我已经很久不来了。这个股东当的,真是有些失职。
所以最近,我时不时地来转转。
这次我来的时候,恰好正是这些工人们吃饭的时候。
工人们看到是我,都放下了手里的筷子和碗。
又亲热。
又有些拘谨的站起来。
向我问好。
虽然我不经常来,但因为上次赵监理的事件,因为我为了他们的利益,敢于发声。
因为我把他们都当成了平等的人,而不是当牛做马。
所以他们对我都有一种淳朴的感激之情。
我也一一和他们打招呼。
然后坐下来,与他们一起吃饭。
现在工地的伙食,真的不错。
“乔总,谢谢你上次帮俺家小海买的复读机。”
隔壁桌上的钢筋工老海走了过来。
手里还拿着200块钱。
“也不知道这钱够不?”
他憨厚地笑。
上个星期,我在市中心逛街买东西的时候,正好看到了老海。
老海虽然已经来城里打工好多年了。
但因为挣的钱都攒着,从不出来逛街消费。
就是白天在工地上挥汗如雨。
晚上在工棚里面就着凉开水,吃馒头咸菜。
所以对省城的环境,总是有些陌生。
他一个人跑到了商业中心,却不知道应该去哪买东西。
想打听,又有些忐忑。
担心城里人因为自己穿得寒酸看不起自己。
正好遇到了我。
我就问老海想买什么?
老海很是自豪地告诉我,他儿子小海已经上初中了。
学习成绩在镇上那是数一数二的。
镇上的学校,和城里面的学校相比,当然是各种条件都不如。
被全方位地吊打。
尤其是英语。
别说学生了,很多老师自己都是半吊子的水平。
还是用汉语注音的方法教单词呢。
“狗的猫宁。”
“哈哇呦。”
他们镇上学校的校长看小海是一个可造之材。
那是要考市里面的重点高中。
以后争取上名牌大学的。
不想被英语拖了后腿。
特别是听力和口语。
但镇上的条件有限,海家的生活条件更有限。
什么请家教啊,一对一辅导啊都是一种奢望。
于是就提议给小海买一个复读机,让小海自己练。
买复读机对城里人来说,再轻松不过了。
不算贵。
就算是不知道实体店去哪买。
打开手机。
淘一下就有了。
快递会主动送上门的。
可是在小镇上。
这事可就没有那么简单了。
小镇上,不论是小书店,还是百货商场,都没有卖复读的。
因为他们那里很穷,很落后。
交通不便。
生活方式与节奏,要比大城市落后了几十年。
当然了,现在这个时代,再落后,镇上也有网吧了。
大部分人也都有手机了。
但问题是,老海在外面打工。
小海的妈妈就是一个没见过什么世面的农村妇女,只有一个老式的诺基亚。
没法上网。
更不会网购。
于是只能给老海打电话,让老海在省城买一个,然后送回来。
老海不懂去哪买,在商业区像是没头苍蝇一样的乱撞。
有些懵逼。
就在这时候,恰好遇到了我。
我就告诉老海,把老家的地址给我,我帮他网购寄回去。
让他不用再瞎找了。
因为网上买的,当然会比在店里买的便宜多了。
老海很高兴,让我把东西直接寄到镇上的邮局。
他婆娘会去拿的。
……
“够了,差不多了。”我笑着接过了200块钱。
其实当然不够。
因为我不只是买了复读机,还买了很多的听力磁带。
加起来有500多块钱呢。
但是我没说破。
因为我现在已经算是很有钱了。
尽管那1000万的股份,暂时还没有法给我分红。
但我还有1500万呢。
我愿意在我的能力范围之内。
能为山里孩子的求学路,尽一份自己的力量。
因为我就是被迫辍学的。
因为那天老海自豪又心酸地告诉我。
孩子的学校在镇上。
但自己的老家,却在村里。
村里距离镇里,有20多里。
都是山路。
城里的20多里,开车就是一会儿的事。
但走山路,可能要一个多小时。
如果遇到下雨,就更难走了。
真是一身水、一身泥的。
镇上的中学没有宿舍,所以小海只能走读。
每天早上四点多起床,披星戴月地赶到中学。
可就算是这么辛苦。
小海还是坚持下来了。
在很多同村的孩子都辍学打工的前提下。
小海还在执著地读书。
盼着有一天,能离开山里,考上大学。
而老海这么辛苦,这么节省,就是在给儿子攒大学的学费呢。
“乔总,你人真好!”
老海诚挚地说。
“老海,你太客气了,我都说过了,别喊什么乔总不乔总的了,你们喊我小乔,欢喜都可以。”
我笑着说。
“可不敢,可不敢……”
老海急忙摆手。
然后又支支吾吾地说:“乔……乔总,能……能不能……”
说了好几句,都是欲言又止。
显得很不好意思。
我鼓励道:“老海,你就说吧,大家都不是外人。”
老海这才开口:“乔……乔总,能不能在餐厅里面安一个电视?不用新的,二手的就行,多少钱我可以出的?只要……只要能看就行!”
我笑了:“原来就是这个事啊?你不说,我我也有这个想法的,餐厅里面会新加一个大电视,新的,60寸的。”
我的话,引起了工人们一阵的欢呼。
看着他们的笑脸,我知道我的决定是正确的。
其实现在在很多城里的人家。
客厅里面的电视,都已经成了一种摆设了。
很少有人在看电视了。
都是在玩手机。
或者把电视,当成了手机的投屏工具。
所以我之前没觉得,工地上应该放一个电视。
我想,这些工人们想休闲一下,玩手机就可以了。
但后来,我发现,我想的不太对。
有些太想当然了。
很多从乡下来的工人,特别是那些年龄比较大的,是没有智能手机的。
所以他们除了工作,真的是没有什么娱乐方式。
就算是有智能手机的工人。
因为工地没有无线wifi,想上网,只能用手机的数据流量。
流量又很贵。
所以也是舍不得用。
所以这才来转了几圈后,我已经告诉了欢子,要给餐厅放一台大电视了。
……
“乔总,谢谢,谢谢!”
老海激动得都有些语无伦次了。
我看着他如此的兴奋,都觉得有些不理解了。
不就是看个电视么。
至于如此激动?
难道老海这么大了,还追星么。
边上一个工友笑着给我解释:“乔总,老海这么兴奋是有道理的,因为他们家小海要上电视了。”
工友说完。
老海也是搓着手,笑得都合不拢嘴。
“是啊,俺家娃要上电视了。”
……
他们一说,我才知道。
小海是真的要上电视了。
还是省电视台。
省电视台娱乐频道,有一档节目,叫《穷与富》。
现在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节目一推出,光是这个名字,就已经很吸引人了。
更不要说,节目的内容。
也是足够的新颖。
因为这个节目的形式,说简单点,就是身份的交换。
在一定的时间内。
让穷人过上富人的生活。
让富人过过穷人的日子。
其实这个创意并不新鲜。
很多年前,有一个电影,叫《甲方乙方》。
里面有一个大款,就是富裕的生活过腻了。
非得去吃糠咽菜,体会一把穷苦人的生活。
最后被送到了一个小山村。
结果就是,把人家村里面的鸡都偷光了。
但《穷与富》这个节目,却是做出了自己的特色。
他们把交换身份的双方,没有设定为大款与乡民。
而是设定为了穷孩子和富孩子。
在偏远山区,找一个穷孩子,先拍摄在老家的生活。
然后带到大城市。
暂住在一户城里的人家半个月。
就读城里的学校。
然后,找一个城里富裕人家的孩子,拍摄在城里的生活。
弄到山沟里。
同样要住半个月。
上山里的学校。
每天24小时,几乎都有摄像机和摄像头跟拍,然后播出。
收视率可火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