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孩子(2 / 2)

加入书签

她也不管女儿瞪大的眼睛,就笑着招呼李教练,“教练,走唻,今天咱们就去学校看看合适不。”

马上她家大女儿开学了,儿子也要去上托儿所,她总不好真让李教练天天帮他打下手当小工吧。

她是能给李教练开工钱,但人家又不缺这份钱,人家需要的是寻找自我的存在价值。

陈凤霞想来想去,李教练最喜欢的还是教小孩。

业余体校不返聘他了,那她就再给老人找个发光发热的地方。

教小孩,还有比农民工子弟学校更合适的场所吗?

小孩子打乒乓球好,对身体好,对眼睛更好。

她家明明现在左右眼都能达到1.5了。这才多长时间啊,明明看书还这么费眼睛呢。

农民工子弟学校有现成的乒乓球台子,也不占用人家正常的体育课时间,就下午放学以后再教小孩子。

学校有那么多兴趣活动,再安排个乒乓球的兴趣小组蛮好。李教练就专门教这群对乒乓球有兴趣的孩子。

为着在学校卖别墅,陈凤霞先前特地要了校领导的电话号码。

结果别墅销售太火爆,她都没来得及跟人推销房,现在倒先推销起人来了。

前几天,她就打电话问过校长的意思。

李教练不要钱,只要场地跟学生。他当志愿者,去学校义务劳动。

农民工子弟学校经费有限,校长只头疼掏不出更多的钱请专业老师。听说有人退休后愿意发挥余光余热,他当然欢迎。

双方立刻就在电话里说好了,今天人过去了解下情况。李教练觉得没问题的话,开学以后兴趣小组就开始招学生了呢。

教练爷爷要去学校教大家打球了,郑明明是最开心的人。

她叽叽喳喳说个不停,提前当起了导游,介绍学校跟学生都情况。

陈凤霞看女儿跟只快乐的小鸟一样,故意逗她:“那爷爷也教其他同学了,就不是你一个人的教练了。到时候人家打败你了,看你还笑得出来。”

郑明明一本正经:“独木不成林,一枝不是春。只有大家的水平都提高了,我的乒乓球才能越打越棒。”

陈凤霞惊呆了,感觉她姑娘不愧是将来要当教授的人,非同凡响。

她伸手逗小二子:“小骁,好好听听,你姐姐这思想境界够可以啊!”

郑骁同学这个新年过的,语言水平突飞猛进,立刻挥舞着两条胳膊强调:“我也要打球!”

郑明明高兴得厉害:“我们组队,到时候我们拿全市的冠军。”

小郑骁一贯是姐姐的头号拥趸,两只巴掌拍得啪啪作响,完全不晓得痛,声音也跟小喇叭似的,喊得比谁都响亮:“拿冠军。”

陈凤霞被他吵得耳朵都嗡嗡作响,又好气又好笑地点小胖子的脑门儿:“你知道冠军是什么意思吗?”

郑明明看弟弟满脸懵的样子,赶紧在旁边提醒:“就是第1名。”

小胖子有样学样,声音清楚的很:“第1名。”

陈凤霞被姐弟俩逗得不行:“你俩可以啊,当着妈的面就开始传小抄了。”

郑明明立刻上来撒娇,搞得陈凤霞赶紧求饶:“行了行了,我要抱不动你弟弟了。”

一直不声不吭的李教练突然间冒出了句:“那就拿个第1名吧,今年市里头有中小学生乒乓球比赛。”

陈凤霞已经习惯了李教练这种冷不丁横插一句的说话风格,半点儿都没被吓到,还跟着接话:“那挺好,说不定教练你还能挖掘出几个国家队的苗子呢。”

这话纯粹属于拍马屁。

李教练退休前待的单位也就是业余体校,自己从来没有培养出过国手,何况是现在。

老人耿直地摇摇头:“来不及了,他们年纪太大。真正走这条路的娃娃,幼儿园就得开始了。”

陈凤霞不以为意:“又不是说我家明明,学校里头有好多小孩呢。五六岁上一年级的也有,说不定里头就有好苗子。”

按照规定,正常情况下,孩子得满6周岁才能上小学。

可是农民工子弟小学特殊啊,里头的学生本来就是其他公立小学不要的。爹妈忙不过来,孩子没人带,家长就把人送到学校里头,然后稀里糊涂也就开始上小学了。

年纪小跟不上怎么办?那就再上第二年呗。

在这里,留级也不是多稀奇的事。

李教练高兴起来:“那我倒是要挑挑看,说不定真有好苗子。”

陈凤霞跟着乐呵:“可不是,要是真进了国家队,那孩子以后的未来就大不一样咯。”

农民工的小孩出路窄,多半没条件上培优或者学个什么特长。这打好的乒乓球,就算不能真变成职业选手,将来有个体育特长生加分也很不错呀。

光是想想,陈凤霞就觉得高兴。

农民工子弟小学不远,即便靠着两条腿走路,他们也就花了不到半小时便进了校园。

今天开学报名,学校里头热闹的很。

郑明明一马当先,积极地在前头给教练爷爷做介绍:“我们四年级在那边,这边是一二三年级,去年新盖的楼房,有五层高呢,跟我们家在前进村的楼房一样高了。我们四五六年级就只有三层楼。爷爷,这说明我们的学生队伍在增多,我们的学校规模越来越大了。”

她越说越高兴,一张苹果一样红扑扑的脸全是喜悦的光。

陈凤霞在心里头叹了口气。

农民工子弟小学的学生的确越来越多了,一个是宣传到位,另一个就是进城打工的农民队伍越来越壮大。

只不过,这个学校存在的时间并不长。

陈凤霞记得上辈子明明小学毕业后没几年,小骁还没来得及上小学的时候,农民工子弟小学就停办了。

为什么?经费不足呗。

上面财政拨款不够加上又碰上了城中村改造工程,这所曾经点亮了农民工子弟前进道路上明灯的学校,就悄无声息地落幕了。

陈凤霞感觉不能想这事,一想到她就心里头难受。

学校没了,农民工的小孩上学有多艰难,经历了一辈子的她比谁都清楚。

现在自己重生了,陈凤霞总感觉她得做点儿什么。最起码的,她不能看着这么多孩子没学上吧?

那就,先想办法让他们家里头把房买起来?

除此之外呢?

是不是还有她能做的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