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2 / 2)

加入书签

这是奇妙的一刻,他希望这一刻尽量延长!

“拿近些,得仔细闻一闻才闻得出来。”他说。

于是酒盏的边缘,接触到他的鼻子。而他的兴趣在她的手,闻了她的手,偏着头又闻她的手腕。

一阵嗤嗤匿笑的声音,是那些侍儿在笑。

“别使坏!”李娃轻声警告他。

他怕把她惹恼了,也想到有李姥在旁边,便不敢太过分。收敛心神,真的好好去闻那酒味。

只要注意力一集中,闻到那酒味,连他自己也笑了——经常在家喝的酒,竟会半天都分辨不出来。

“我知道了。”

“说!”

“这还需要说吗?”

“放开手吧!”李姥笑道,“如果一郎这种酒都不知道,怎么能叫人相信他是荥阳郑家?”

李娃把手放开了,一看那酒的颜色,果然是他们荥阳的名产——土窟春。郑徽已从李姥的话中,听出深意,这试着叫他辨酒,不仅是情趣深厚的戏谑,也是变相的一种考验,要证明他是不是真的出自“五姓望族”之一的荥阳郑家。他也想到初见李姥时,她的冷淡的神情,以及其后知道他跟韦庆度交好和看到了他的仆从才假以辞色的情形。这说明了李家对他的身份是存着怀疑的,因此他特意把“土窟春”的酿造方法,以及它的特点,细细地讲了一遍,借以表示他是地地道道的荥阳人。

这是一个很好的话题,谈的人有所发挥,听的人也深感兴趣,使得席间的气氛,更显得亲切自然了。

欢乐使人忘却时间,忽然,平康坊菩提寺的暮鼓响了,抬头看看窗外,天色已快暗了下来。

“一郎耽搁在什么地方?”李姥问他。

他稍微想了一下,不肯说实话,“噢,”他答道,“在延平门外五里,一位朋友家。”延平门是西城三个城门中南面的一个,离平康坊相当远,郑徽希望姥姥会想到路远回去不便,把他留了下来。

可是他失望了。“请快回去吧!”李姥说,“宵禁要开始了,犯禁不好!”

郑徽无论如何舍不得回去,假作失惊似的说道:“啊呀,想不到这么晚了,路太远,一定赶不到家。我在城里又没有亲戚,这,怎么办呢?”

“不要紧,不要紧!”阿娃安慰他说,“反正你要过来了,今天晚上就住在这里,也不碍事。”

他心里很高兴,但这需要李姥同意才行,因此,他不断地在偷窥她的眼色——如果李姥真的毫无松口的意思,那也只好他自己知趣,抢先告辞,在面子上还比较好看些。

“妈!”阿娃撒娇地推一推李姥,“到底怎么样?你说一句嘛!”

李姥半闭着眼,“嗯、嗯”地用鼻音哼了两声,是不置可否的表示。

阿娃却喜滋滋地对郑徽一笑,又点一点头,这明明是说:李姥已经答应了。

于是郑徽起身走出厅外,把贾兴找了来,告诉他今天住在这里,让杨淮和牛五留下,叫他和孙桂回去看家。然后又吩咐贾兴取两匹重绢,跟他一起回到厅里。

“阿娃!”他指着贾兴手中所捧的重绢说,“这一点不成敬意,只算我做个小东,请你叫人借一桌酒,让我请一请姥姥。”

重绢与钱通用,是开元年间有过诏令的,所以这两匹重绢,不算见面的礼物,阿娃便不肯收,“今天你是我们的贵客,没有让你破费的道理。”她说,“只不过天已经晚了,没有什么好东西请你吃,草草不恭,委屈了你。”

“不!”他固执道,“叨扰已经很多了,一定得让我尽一点心意,才说得过去。”

“何必如此?”李姥开了口,“日子长得很,一郎,今天你不要争了!”

在郑徽,李姥的话就是命令,他不再坚持了,使个眼色,贾兴退下,带着孙桂悄悄离去。

不一会儿,侍儿来禀报,已在西堂设席。于是郑徽在阿娃陪伴之下,进入最初到过的侧院,那里就是西堂。

西堂是李姥家最宏敞的一座厅,两面用巨大的暗红色的绣帷隔开,中间红烛高烧,陈设了一桌盛馔。这一次仍旧是李姥居上座,但是她稍微坐了一下,喝了半杯酒,便推说神思昏倦,告罪离席了。

这使得郑徽减去了许多拘束,目不转睛地看着烛光辉映下的阿娃,心底一阵阵地泛起无法形容的喜悦。

“你不要这样!”她用双手掩着脸,娇笑道,“看得人心里发慌。”

“阿娃,我问你,”他温柔地拉开她的手,“你是不是想过,我一定会来找你?”

“我只怕你找不到。”

“怎么会找不到?韦十五郎住在平康坊,一问他就知道了。”

“韦十五郎怎么说我?”她凝视着他问。

“韦十五郎倒没有说你,”郑徽答道,“只是说我。”

“说你即是说我。是不是?”

“对了。韦十五郎说我‘法眼无虚’。”

“法眼?”阿娃忽然大笑。她的宫妆高髻上插着一支凤形的“金步摇”,凤嘴中衔一串珍珠,随着她的笑声,剧烈地晃动,逗引得他眼花缭乱。

那笑声是放纵的,但也是诡秘的,他在困惑之中有着更多的好奇,静等她说下去。

“你知道小珠怎么说你?”她止住笑说,“她说你生了一双贼眼。”

郑徽算是明白了她大笑的原因,回想第一次见到她时不住偷窥的情形,自己也有些不好意思,“这个小东西,说出话来倒真刻薄!”他笑着骂了句。

“你不会生气吧?”阿娃赶紧凑过来赔笑道,“孩子们说话没有分寸,别当它回事!”

“怎么谈得到生气,能把你逗笑了,我只觉得高兴。”他说。

“其实小珠对你倒是很好的。从那天以后,一直就在说:‘那个人怎么还不来?’”

“你呢?”郑徽欣悦地问道,“你是不是也跟小珠一样在盼望我?”

“我刚才已经说过了。”

“是的,你刚才说,只怕我找不到你。现在我可找到了,阿娃,”他低声问说,“找到了又怎么样呢?”

“那要问你。”她看了他一眼,迅即低下头去,幽幽地说,“你想怎么样?”

“我想守着你一辈子,早晨看你梳妆,晚上看你卸妆。”

阿娃微撇着嘴笑了一下,是不太相信的神气,然后又加了句:“没出息!”

郑徽颇思有所辩白,转念一想,此刻把话说得太认真,似乎交浅言深,反显得有些虚伪,便也笑笑不响了。

“你现在到底住在哪里?”她抬起头来,换了个话题。

“跟你得要说实话,住在布政坊。”

“什么时候搬来?”

“现在就算搬来了。”

阿娃敛眉不语,那对灵活的眸子,出现了十分沉静的神色,似乎在思索着什么很重要的事。

“阿娃,”他问,“姥姥预备把我安顿在什么地方?”

她想了一下,缓缓答说:“回头你就知道了。”

他十分关心这一层,而从她的态度中却看不出什么可以令人兴奋的地方,所以心里有些不大得劲。

“喝酒吧!”她温柔地说,“你尽管畅饮,只是不要喝醉了。”

“不会的,酒入欢肠怎么样也醉不了。”

她用她的杯子,先斟了一半,喝干,然后又斟满了,双手捧着递给他。

郑徽一饮而尽,“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在朗吟声中,把杯子又伸了过去,让她再次斟满。

连干数杯,郑徽有些醉意了,李娃不肯让他再喝,只是替他布菜,殷殷勤勤地劝他多吃。

他心里始终惦念着他住的地方。西堂很宽大,东西帷幕之中是阿娃的卧室,那是他已经知道了的。西面呢?西面那道帷幕里面,是个怎么样的所在?他渴望着看一看。

因此,他有意无意地,不断注视那道暗红色的帷幕。

“绣春,”阿娃招呼一个年长的侍儿说,“你把那面的帷幕挂起来!”显然地,她看出了他的意思。

绣春和另外两个侍儿,合力把厚重的帷幕拉起一半,用黄色丝条束住。然后点燃巨蜡,只见衾枕床帐,焕然夺目,竟也是一个极其精美舒适的卧室。

“天下之大,有此容身之地,也就够了。”他满足地说。

阿娃仍是笑笑不响。他却以为她已作了很明确的暗示,不需再多说什么。自然,第一次见面,未必得亲芗泽,同时他也没有过分的幻想。他感到欣慰的是,至少已能登堂入室,成为入幕之宾。这样,就是想想也足以叫人心醉了。

于是,在他饱餐白饼、炙羊肉以后,撤去残肴,黄茶消食。阿娃去换了绫袄、线鞋,轻快自如地陪着他闲谈,渐渐地,炉中的兽炭大部分已化为白色的灰烬,侍儿中也有人在悄悄打哈欠了,而他俩仍无倦意。

三更将近,绣春走到他们面前,轻轻说道:“姥姥有话,夜深了,请郑郎别院早早安置。”

为什么要“别院安置”呢?他几乎要抗声相争!但看到阿娃的抚慰的眼光,他只能委委屈屈地站起身来。

阿娃、绣春,还有几个侍儿,簇拥着他来到一所独立的院子,杨淮和牛五已先来做了布置的工作。等他们接到了主人,李家对他是暂时交代了,互相道过晚安,一行红烛仍旧把李娃送了回去。

郑徽还不想睡,只是他不安置,仆从无法休息。他一向体恤下人,不得不勉强脱衣上床。冰冷的卧具以及窗外的风声,并作十分凄清。人在别院,心却还在西堂。

在西堂的时间,是他平生最美妙的经历,然而为欢娱所支付的代价,却又沉重得几乎不能负担——几乎整夜,辗转反侧,不能安枕。最恼人的是外屋的杨淮和牛五,鼾声如雷,每每把他设想身在西堂,跟阿娃并肩依偎、窃窃私语的幻觉,破坏得不成片段。

好不容易熬到天明,他悄悄起身,把杨淮和牛五都叫醒了,草草漱洗,枯守到辰时左右,才听说李姥已经起身,立即求见,作了礼貌上应有的道谢,方始告辞。

一回布政坊刘家,随即指挥仆从,捆扎行李,等一切停当,才请见刘宏藻,托词韦庆度邀他同住,以便互相切磋,准备明年应试。

“这是好事,我不便坚留。”刘宏藻说,“只不过平康坊是销金窟,你自己要有把握才好!”

郑徽唯唯称是。其实对刘老先生的话,一句也没有听进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