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2 / 2)

加入书签

方守仁作为女方代表也签了字。按惯例,还应有两个旁证,刘大余算一个,另一个只能是冯二爷。冯二爷不会写字,急得一手汗。

“二爷是近亲,恐怕不合适做旁证。”方守仁看冯二爷一眼,淡淡地说。

冯二爷刚松口气,又听方守仁道,“另一个旁证,还请贵闾长来做。总要让人知道我家闺女不是你冯家媳妇了。”

冯二爷想说什么,被冯璋拦住,“好。”

事已至此,该说的都说了,该办的也办了,冯家爷儿仨告辞出来,径直回去。

冯家诸位长辈并不同意冯璋休妻另娶。富贵了休前妻是要被戳脊梁骨的。若实在中意那位严姑娘,那就在外面娶了就是了。那姑娘家富贵,不愿作妾,可过去不是有“两头大”的说法嘛——只是跟方家还得说是纳妾。以后就老家一个,外面一个,想来也不会拆穿了。只是冯璋也不能老不回来,总要让方晴有个孩子,才不会被乡邻们说道。

可惜了这如意算盘,因冯璋“翻供”被打破了。如今退婚文书也写了,众人也只能徒呼荷荷。

冯五奶奶拿手指点着大儿子的头,“你啊,你真是……”

方家这边也都恹恹的。

方旭认真地对姐姐说,“姐,以后我照顾你。”

倒把方晴逗乐了,“行,那你可得多长本事,姐要吃好的,穿好的。”

方旭看方晴逗小孩的样子,抿抿嘴,没说什么,扭头去自己屋儿用功去了。

方晴对方守仁和吴氏道,“倒忘了正事。爹,娘,你们对小旭是怎么个章程?可曾想过让他去读新学堂?”方晴看一眼方守仁,略带小心地说,“新学堂和家里教的不一样,有自然科学,有的还有外国语,世易时移,学这些都有用处。”

方守仁不以为忤的样子,“我想着,让他去考县里的中学试试。”

“爹想没想过让小旭去天津上学?以后接着在那儿读大学。”

方守仁抬起头看着闺女,“晴姐儿,你是不是还想回天津去?”

方晴低着头轻声道:“爹,我觉得在报馆当画工蛮好的,”又沉吟半晌方道,“自己养活自己虽然辛苦,但心里是快活的。”

“那你以后不嫁人了?”吴氏急了,“再说家里还养得起你。”

“您和爹看见合适的,我就回来嫁啊。”方晴笑嘻嘻地说。

“你——咱们乡下哪能接受闺女家在外面做差事?话好说不好听。”

“嫁不出去也不打紧,现在有您和爹,以后还有小旭,刚才他可亲口说要照顾我的。”方晴笑道。

“你别嬉皮笑脸的!”吴氏拍方晴一下。

看吴氏急赤白脸的,方晴搂着她的手臂把脸也偎过去,“我说的是真的,娘。嫁人又如何?又有几天舒心日子可过?我在冯家那两年您又不是不知道。”

吴氏沉默下来,半晌道:“可你以后呢?你现在年轻,这样行,以后怎么办?真靠你兄弟?有了兄弟媳妇,你就没那么恣意了。”

“也只能走一步算一步了。要是您怕人说闲话,就说我去大姨家了。”

过了半晌,吴氏叹口气,“你的心是野了。怎么也拉不回来了。”

方晴羞愧地低下头,因为母亲说的是真的。

“你愿去就去吧。人这一辈子难得活得恣意几天。只记得还有家这条退路。至于小旭,天津有什么合适的学校,你也先打听着。”方守仁叹口气道。

方晴眼泪在眼眶里打转,点点头。

至于去冯家拉回方晴的嫁妆之类离婚后续不必一一赘述,乡邻有什么反应,也不会有人说到方家人鼻子上,方晴也就没法关心了。熬了方晴几年的婚姻,算是正式结束了。

“会越来越好的吧?”看着被风吹得哗啦哗啦响的窗户纸,方晴叹口气,继续收拾行李。一共十天的假,很快就要过去,明日就要回津了。扫视一圈自己旧日的闺房,想起这几年的事,真是恍若一梦。

第34章 生活与工作

方守仁执意亲自送方晴回天津。方晴也便答应了,不让送,恐怕二老都不安心呢。

方守仁到方晴报馆看了,又到方晴住的地方看了,又好言拜托小安,临行又殷殷嘱咐方晴好大会子,才依旧不放心地走了。

方晴笑道,“家父越发唠叨了,你别见笑。”

小安微笑,“我倒是想让我爹唠叨我呢。”

方晴不好说什么,拍拍小安肩膀。

方晴又收拾清洗一番,才算安顿好。

小安隐隐觉得回来后的方晴似与以往有什么不同,但具体哪里不一样,又说不出来。也不见多悲伤凄怆,也没有仇恨社会,更没有哀而后起,似乎只是更沉稳些。

方晴若是知道小安怎么想,一定“嘁”地一声。

方晴曾读过一个笑话。说有个年轻人住楼上,老先生住楼下。老先生经常被年轻人上床前扔靴子的声音吵醒,遂找年轻人理论。年轻人虚心接受意见。是晚,年轻人“砰”地扔了一只靴子,突然想起老先生的话,连忙轻轻地把另一只放下。第二天老先生骂咧咧地跟年轻人说,为了等你那第二只靴子,我一晚上没睡!

方晴等那第二只靴子等了那么久,如今到底扔了下来,心里不是不松快的。

方晴住西屋,每到下午,阳光便格外地好。窗户打开些,吹进来的风暖煦煦的,不知不觉,春天来了。

方晴低价在南市买了一把腿儿有点毛病的摇椅,微微有些吱吱嘎嘎的,并不耽误用,听长了还有助眠的作用。小安几次看见方晴盖个小棉褥子坐在上面打盹,便笑话方晴像只猫。

“这叫闲适。”方晴并不睁眼。

小安“呵”一声。

“不过你说猫,咱们养只猫怎么样?”方晴来了精神。

“你喂,我只管抱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