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9章 自古美人如名将,不使人间见白头(1 / 2)

加入书签

曹、萧联姻之事绝不可行,可又不能直接拒绝,那样会伤了曹丕、甄道夫妇的面子,卞夫人也会不高兴的,萧逸还要落一个‘居功自傲,目中无人’的坏名声!

萧逸狡猾如狐,自然有破解之道了,第二天,在侯府中举行了盛宴,邀请亲朋好友、文武百官都来参加,酒过三巡,菜过五味之后,萧逸让人把女儿萧湘、徒弟姜维领了出来!

当着数百名宾客的面,交换了生辰八字,正式约为婚姻,萧逸赐徒儿玉玦一块,赐女儿玉环一枚,作为二人的定亲信物!

萧逸还郑重声明,早在汉中大战之时,自己就答应这门婚事了,只是因为战事紧急,之后又为先王守孝三年,这才迟迟没有公布出来!

大丈夫,一言九鼎,自己既然答应了这门婚事,那就绝无反悔之理,掌上明珠有了归宿,‘别人’也就不要惦记了。

这一番神操作下来,既不伤曹家人的面子,又避免了尴尬的政治联姻,还安排了女儿的终身大事,可谓是一箭三雕!

其实就算没有政治上的考虑,萧逸也不会把女儿嫁给曹叡的,因为很多史书都隐晦的记载着,这位曹魏第二代皇帝独立特行,虽有后宫佳丽三千,却偏偏的喜好男风!

以至于曹叡驾崩之时,连个亲生儿子都没有,只好以养子继承皇位,还是个来历不明的养子,一度被人质疑不是曹氏血脉,这也是曹魏政权崩塌的原因之一!

把女儿嫁给这种男人,岂不一辈子守活寡吗,别说做皇后娘娘了,就是做王母娘娘又有何幸福可言?

还是自己的四徒弟好,忠肝义胆,文武双全,以后肯定也是个好丈夫,关键是徒弟跟随师父身边,女儿婚后也就不会远离了,萧逸可舍不得掌上明珠远嫁!

“恭喜大司马大人--爱女配良婿,徒儿得佳偶,可谓双喜临门啊!”

“恭祝一对新人--快快长大,等着喝你们的喜酒了,哈哈!”

……

大司马大人的女儿、徒弟定亲,这可是喜上加喜的好事,宾客们纷纷举杯庆祝,并送上了大量的礼物,恭贺之词,响彻大堂!

……

这件事很快传到曹丕耳朵里了,独坐半响,一语皆无,而后召集心腹重臣们,加快了曹魏代汉的进程……

第一,召集各地的封疆大吏、名人雅士、三老五更……共计七八千人来许昌城,参加这场禅让仪式,见证改朝换代的历史时刻!

第二,在江淮、荆襄、汉中一线部署大量兵马,以免江东、巴蜀两大集团,以‘勤王’为名出师北上,其余各州、郡驻军也要戒备,小心有人趁机闹事!

第三,曹丕召集了一批上知天文,下晓地理的术士,捧着黄历反复推算,认定建安十九年-十二月十二日,乃是罕见的黄道吉日,最适合举行禅让大典了。

第四,商议新王朝的国号、年号、旗色,都城定在那里,皇帝穿什么服饰,新的文武百官称号,以及禅让仪式的具体流程!

…………

就在朝野内外人等,全都忙的不可开交之时,无愁侯府中又出了一件大事:貂蝉病危了!

“姑姑!姑姑!--呜呜!”

无愁侯府-小家庙中,貂蝉躺在软榻上,呼吸微弱,动弹不得,依旧倾城倾国的俏脸上,更笼罩着一层浓浓的黑气,萧玄、萧黄几兄弟围在旁边,伤心的直掉眼泪!

自从来到无愁侯府,貂蝉就一直住在小家庙中,至今已有十七八年了,每日里吃斋、看书、绘画,养一些花花草草为乐,从不过问外面的事,也不与外人接触!

只有萧玄、萧黄几兄弟,经常到小家庙中探望,貂蝉也很喜欢这些孩子,亲自教他们读书识字、拳脚武艺,还讲一些汉宫内的隐秘之事,其中就包括帝王术!

而十几年间,貂蝉只出过小家庙一次,就是把打了太子的萧玄、从皇宫里面领出来了,强势如海燕公主也给了面子,因为貂蝉有大恩德于汉室江山!

“红昌夫人得了什么病,你们几个快点开药救治啊!”

“回禀几位夫人,红昌夫人脉相平和,血气通畅,没有丝毫病症之状啊!”

“人都成这个样子了,还敢说没有病症,你们会不会把脉啊……估计是疑难杂症,还是速速派人到争鸣学府,请两位神医前来会诊吧!”

……

曹节、甄宓几位夫人也都来了,多年相处下来,她们早已视貂蝉如姐妹了,关爱之情,溢于言表!

貂蝉是汉宫女官称号之一,专门负责管理头饰、冠冕的,其本名叫任红昌,因此侯府上下都尊称红昌夫人,孩子们则叫她姑姑!

另有几名侯府医官,轮流的给貂蝉把脉像,又查看了舌苔,却谁也说不出病况,一个个急得抓耳挠腮、面红耳赤!

按理来说,能在无愁侯府中做医官的,个个都是岐黄妙手,就算有的疑难杂症治愈不了,也不该连病情都看不出来,这实在太奇怪了?

而且看貂蝉的样子,气息越来越是微弱,只怕一时三刻之间,就要撒手人寰了,到底什么病呢?

“大司马大人,大司马大人回来了!”

正在慌乱之间,萧逸走进了小家庙,身上穿着全副铠甲,手中拎着一条马鞭子,气息略微有些急促,显然是一路飞奔过来的!

原来萧逸最近住到城外、玄甲军大营中去了,亲自主持招募、训练新兵的事情,又让西羌各部送来十万匹战马,还从武库中领出不少刀枪、弓箭、铠甲!

玄甲军骁勇善战、功绩显赫,位列各支兵马之首,对萧逸更是忠心耿耿,一直作为定海神针来使用,就是数量上还不算太多!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