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风不偷月 第114节(2 / 2)

加入书签

齐叔跟随项行昭几十年,是鞍前马后的心腹,项行昭中风后齐叔自愿贴身照看,几乎寸步不离。

可春节毕竟特殊,项明章又多疑,说:“如果只是照顾起居,用不着年初一都守着,家里人都在,也有保姆,他尽心得像是提防着谁。”

楚识琛道:“因此你当时怀疑项行昭是装糊涂。”

“只怪老头子戏太好,我没有深究。”项明章冷笑,“我跟他都在演戏,从前他明我暗,变成我明他暗,”

除此之外,楚识琛分析道:“齐叔刚才说‘我们做的局’,复制签约派对,项行昭作为幕后主使一定看透了我们的目的。”

项明章说:“他也就能猜到我们疑心游艇事故,甚至在偷偷调查。”

自身的性命安危、项珑的下落、可能曝光的游艇事故真相,种种原因迫使项行昭尽快再一次动手。

项明章和楚识琛约项環借场地的那一晚,项行昭听到他们的派对计划,于是决定将计就计。

在餐厅分别时,项行昭不肯走,抱着项明章垂泪,楚识琛误以为那份反常是回光返照。

殊不知,竟是项行昭要了断祖孙恩仇,与项明章做最后的道别。

此刻回想,项明章泛起一阵恶寒:“老匹夫,难为他瞒天过海。”

楚识琛叹服道:“为了达到目的,两年来装疯卖傻,常人实在难以想象。”

项明章不得不承认,他的确最像项行昭,自嘲地说:“我戴着面具伪装了二十多年乖孙,他装区区两年老糊涂算得了什么。”

楚识琛扯下领带,用宽的一边擦拭项明章流血的嘴角,说:“事已至此,无论发生什么——”

话未说完,项明章拂开领带,握住楚识琛手背贴在唇上,他凶厉又虔诚:“无论发生什么,我一定要让你安全地离开。”

楚识琛清醒道:“这次和游艇事故一样,表面上的矛盾焦点是我。何况我已经知道了真相和幕后主使,不会被留活口的。”

这一年来,项明章在公事上对楚识琛愈发信任,感情上也越来越亲密。他因为楚识琛的一通电话抛下工作去哈尔滨,三番五次在失态之际被楚识琛安抚,甚至过年带楚识琛回缦庄。

项行昭大概早就猜到他们的关系了,车库里齐叔看见楚识琛戴的胸针,便可以肯定他们情意深重。

所以如今的楚识琛比过去的“楚识琛”更有用,不但是整件事的障眼法,也是威胁项明章的筹码,就看他在乎自己的命还是楚识琛的命。

“项行昭不直接杀我,是为了知道项珑的下落。”项明章道,“我有项珑这张王牌,就有斡旋的余地。”

两个人两条命,底牌只有一张,楚识琛说:“血浓于水,你毕竟是项行昭的亲孙子,还有一线希望。”

项明章不为所动:“我不需要什么希望,我要你活着。”

“你别感情用事。”楚识琛理智权衡,“提什么条件你就答应,那些身外物不要就不要了,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别忘了你还有伯母。”

项明章说:“到了今天这一步,你以为我的软肋只有我妈?”

楚识琛当然懂,掩饰道:“伯母是你的至亲,谁都比不了的。”

项明章继续反驳:“我就算活着,以后一无所有,项行昭要折磨我们母子更简单了。”

楚识琛语塞:“那你——”

项明章又截他的话:“什么叫感情用事?对你我不感情用事,你就该怀疑一下我爱不爱你了!”

楚识琛喉咙发烫,像哽着一块烧红的炭,说:“我从不怀疑。”

“那就听话。”项明章斩钉截铁地说,“我会交代项珑的消息,让他们放你离开。”

楚识琛不死心:“我一个人?”

项明章近乎呵斥:“沈行长,我不信你当年抉择是这样优柔寡断。”

“好,既然你提了当年。” 楚识琛神色一定,“1945年我在海上遇难,不明不白地来到这个大千世界,偷了‘楚识琛’的身份,认识你项明章,没见过的新玩意儿见了,没尝过的情爱滋味儿也尝了,已经够了。”

项明章道:“你命不该绝,不许胡思乱想。”

楚识琛说:“老天多赏我一年时间,又是海,又是船,也许是我该走了。”

“沈若臻!”项明章恨不能咬碎了牙,“别给我扯那些封建迷信,我一个字都不认,你死过一次就好好地活着。”

楚识琛认真道:“没关系,我不怕死。”

“我怕!”项明章低吼着坦白,“我怕你死,怕你会受伤,怕你挨拳脚骨头断了。”

他托起楚识琛的下巴:“怕你流血,怕你弄花这张精致的脸蛋儿,怕你再掉进这片大海,不知所踪……是我在害怕,我最怕找不到你。”

楚识琛半句话都说不出来了,他甚至不敢看项明章坚决又脆弱的表情,低下眼,只看到项明章的手背被坚硬的靴底践踏,留下一片脏污的伤口。

他去摸,项明章却把手收回,垂在身畔,说:“我精疲力尽了,你自己靠过来。”

楚识琛倾身,小心翼翼地怕挤到项明章的伤处,外套刚碰到,项明章不知是撒谎还是从哪来了一股力气,紧紧地把他搂进怀里。

楚识琛伏在项明章的肩膀上,侧着脸,目光描摹项明章的耳廓,说:“你是个耳根子硬的人。”

项明章道:“那你喜欢这样的么?”

楚识琛回答:“我爱你。”

项明章怔着叫他:“若臻……你做一会儿沈若臻好不好?”

墙上的壁灯似乎变暗了,周遭杂物罩上一片朦胧的虚影,沈若臻荒唐地想一切会不会是一场梦。

噩梦终有醒,万一高声却不醒,说明是真的,他自欺欺人地轻声说:“我们再想想办法。”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