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3章(1 / 2)
这回迎接妖国使臣,无论如何都轮不到黄侍郎出面,他便有意装晕,恰巧可以趁机称病回府,更是能给朝中那些位高权重的大人物探探路,若是他能称病,那么其他人就也能称病。
这是一举多得的好机会,他自然不会错过。
只是没想到皇帝如此坚决,竟然还早早叫来太医等在外面,显然不打算让他就这么下朝,也不肯给其他朝臣机会。
看来今日是一定要决定好迎接妖国使臣的人选了。
“皇上,妖国使臣来大秦,必然要住鸿胪寺,依微臣来看,鸿胪寺卿燕大人兴许能决定人选。”
上回便是燕洵决定的人选,请了司平、史元守,还有胡如等人迎接妖国使臣,后来胡如出事,司平和史元守都升了官。
这说话的官员明显还想让司平和史元守临时去鸿胪寺帮燕洵,大不了过后在给他们升官就是。
“让燕洵进宫。”皇帝自然也想到这一点,他面色很不善的看着这个说话的朝臣。
说话的官员两股战战,这可能并不是他自己内心想如此说,更多的可能应该是他背后的那些让把他推出来。
这满朝文武,有几个是真的愿意为皇家办事,愿意为大秦办事的?他们身后都有一张网,分别服务着自己而已。
站在最前面的陆朝阳没说话,但他身后自然有人揣摩他的心思,再争着说出来。
后面还有以世家为首,以太子秦仪为首,甚至是以秦四为首的朝臣,这些文臣武将早已不再仰望他这个高高在上的皇帝,而是形成了一个个集团,几乎是大秦的小朝廷。
双手狠狠地握成拳头,慢慢拢入袖中,皇帝咬紧牙关。
这些事由来已久,武将打天下,文臣治天下,他这个皇帝还是太子的时候便也只能随波逐流,挑选其中最厉害的文臣集团,有他们辅佐自己上位,如今他在位依旧,朝廷中却已经有了许许多多文臣集团。
皇帝觉得有些窒息,他新兴坚韧,最擅平衡之道,这才能勉强保持平衡,若是他亡故,太子秦仪能吗,秦四能吗,亦或是其他皇子有这个本事吗?
张瑞眼见着皇帝脸色变得越来越差,已经有些失态,他赶忙凑过去低声道:“皇上,燕大人来了。”
“宣!”皇帝眼睛一亮,立刻道。
燕洵穿着四品官服,低着头进入大殿。
这还是他头一回这般进入大殿,前面两边都是朝臣,且很多官职都比他高,还都是实权,不像他这个鸿胪寺卿,只是孤家寡人而已。
燕洵跪在地上,眼角余光去看周围的人。
而周围的人也在用眼角余光去看燕洵,他们当中很多人都没见过燕洵,但是对燕洵这么名字可是如雷贯耳。
传闻中燕大人面如冠玉,便是比名满京城的柳哥儿还要好看几分。
此时大部分人都只能看到燕洵的小半截侧脸,即便是这样也都叫他们控制不住的满脸惊艳,那威严宽大,甚至有几分死板的官服到了燕洵身上,便如皎皎白月、灼灼桃花般。
众人都不由自主的低头看看自己身上的官府,再去看燕洵,就仿佛他们穿的官服不一样似的。
“燕爱卿,快请起。”皇帝立刻道。
“谢皇上。”燕洵全了礼数,这才站起来,垂首站着。
众人这才回神。
说起妖国使臣来访,燕洵嘴角上翘,又快速拉下来,严肃道:“既然妖国使臣来的这么频繁,以微臣来看,不如抓阄,这样也省的年年吵……”
妖国使臣为什么来的如此频繁?
至少这次妖国使臣来的如此之快,不就是因为蚂蜢狂灾妖死的极多,边城大胜?
若是往后边城还是如此大胜,那么妖国使臣是不是会来的更频繁一些?
大秦的实力正在增长,这是不可忽视的好事,如今被燕洵这般明目张胆的提出来,惹得皇帝龙颜大悦。
“好,那边抓阄。”皇帝笑道。
“皇上,怎能如此儿戏……”黄侍郎刚刚清醒没多久,便听到这句话,如此一来,岂不是他这样年过半百的都有可能去面对那些凶残无比的妖怪了?
这可不行,黄侍郎这辈子都没见过活的妖国的妖怪,他怕自己一旦被抓到,可能会直接一命呜呼。
“为何是儿戏?你们在这里推诿就不是儿戏了?妖国使臣代表的是妖国,这位大人是觉得我们大秦此时能无事妖国使臣,随便派出几位无关紧要的朝臣就能接待吗?”燕洵冷笑一声道,“若真是这样,不如你们一刻钟便推举出人选如何?”
“皇上,请抓阄。”燕洵郑重道。
他这话颇有些目无尊长,在场的官职比燕洵高的多了去了,不过陆朝阳没说话,周光的几个弟子也没说话,其他人便是心有不满也不敢太过分。
皇帝脸上甚至带着笑容,下面的人揣摩皇上的心思,更是不敢反对的太过分了。
“那便准备吧。”皇帝淡淡道。
他身为九五至尊,也觉得抓阄太过于儿戏,但妖国使臣来得快,给大秦准备的功夫并不多,若是全都让这些朝臣扯皮给浪费了,到时候万一出事,谁都担待不起。
即便是皇帝,即便是现在边城胜了一仗,大秦也依旧不敢随意接待妖国使臣。
各方面加起来,便造成了这场儿戏。
一个个纸团子揉好了放到木箱中,由张瑞亲自抱着木箱下来,从前面陆朝阳开始,每个人都抓一个纸团子。
队伍最后面是司平和史元守,他们的位置几乎已经到了大殿门口,算是最末流的上朝的小官儿,此时见着张瑞靠近,都是不慌不忙的捡起最后的纸团子。
司平打开纸团子看了眼,瞬间松了口气。
后面的史元守也看了看纸团子,脸色有些不好看。
“请各位抓到的上前一步,咱们好商量如何接待妖国使臣。”燕洵朗声道。
皇帝一脸威严,一双眼睛里却透出几分兴趣,并没有被燕洵的插花惹怒,反而赞赏的看了眼燕洵。
既然此事是儿戏,便不能事事由皇帝开口,此时燕洵说话变成了点睛之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