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吓唬人(1 / 2)

加入书签

李逵听完肃然起敬道:“耕读传家,既学圣人之道,又学谋生之本,佐证才能务实,务实亦能求真,此乃大道至简之法也!”

苏过是个年轻人,也是一个老成的有点过头的年轻人。

这和他的人生经历有关,年幼刚刚懂事的时候,父亲就被下到了大牢之中。性格豪爽,却不失跳脱的苏轼在大难来临之前,说不上多豁达,反而慌乱失了分寸,这场变故让他几度想要轻身。

过长江的时候,想跳江。

在牢狱之中的时候,想上吊。

好在都没死成。

苏轼被下狱之后,他之前的亲朋好友大部分选择了远离他,甚至有人翻脸不认人,偷偷向御史台揭发苏轼,从而自保。

家庭突遭变故,之后的几年之中更是遭遇了一个文人最大的困难,连生活都难以维系的地步。这让年幼的苏过很小时候就接触到了人情人暖,也感悟到了生活的不易。可以说,苏门子弟之中,他虽然年纪最小,但可能是心智最为成熟的子弟。

正因为心智成熟,他听到李逵的回答之后,顿时内心涌起万丈波澜,心中暗道:“好有远见的师侄,耕读传家自己也是刚刚悟到,还是一个朦胧的概念,没想到李逵已经能够将其总结成道理,得到一套似乎可行的理论。”

“师侄之才让过肃然,遥想去年省试失败之后种种,哀于时运不济,舍本逐末。如今想来,羞愧不已。看来过不是时运不济,而是才学不足。听师侄之言,如洪钟大吕,幡然警醒,过谢过师侄指点。”苏过对李逵作揖道,这是读书人对于真理追求的慎重。如果他认为李逵说的不值一哂,根本就不会如此大动干戈。

李逵还礼道:“小师叔切莫如此。小子不过是拾人牙慧而已,不算是我的感悟。至于才学一途,小师叔多年受师祖教导,自然高深。省试折戟,非小师叔才学不足,而是所作诗文不合主考官的心意罢了。要是换一个主考官,必然高高中了。”

苏过可不敢自满,更不相信李逵的‘吹捧’,反而笃定的以为自己的才能距离做官还很早,决定潜下心来苦读。

“师侄莫要劝我,过才疏学浅,不敢窃朝廷抡才之选。”

李逵虽说不清楚苏过的学业水平到底在什么层次,但想来,应该要比他高很多吧?这也太谦逊了一点了吧?

好在苏过没有考校李逵学业的打算。

要不然,他就会发现,李逵总结道理起来一套又一套,可要说真才实学,也就比寻常的学子强不了多少。他连九经都没有学完,是没有资格谈论省试和殿试,这对他们来说实在太远了一些。而他从苏过的口中听出来,科举失败对他的打击并不算太大,反而是一种激励。

毕竟,苏过自认为也不会比欧阳修强吧?

人家也落榜过,凭什么他就不能落榜?

摘的菜差不多了,苏过冷不丁的好奇问李逵:“不知师侄家中做何营生?”

不仅仅是他好奇,连苏轼都好奇,就是猜不出来李逵的家中情况。说他是文臣世家吧?给大宋文臣脸上抹黑呢?几百年都不可能出的极品,怎么可能有幸出现在了苏门?

说他是商人世家吧?

周元总不至于为了能够在沂水做稳当他的县太爷,违心的收个商人子弟做学生。

乡绅?

恐怕也和李逵没多大关系。李逵身上那独特的匪徒气质,和乡绅根本就不搭。同样是练武,乡绅子弟练武,总会给人一种侠义爆棚的感觉,平日里开口闭口就是保境安民。就李逵那张脸,哪里能看出来侠义的踪迹?

反倒是将门可能性大增。可将门子弟读书的目的恐怕就是为了识字研读兵书,附庸风雅的倒是有,少见。

李逵的来历已经困扰了苏过一天了,他要是一直装着不想知道,恐怕也难受。再说了,李逵既然是师兄的弟子,自然也是苏门的弟子,算是自家人,问清楚些,也没什么。

可这个问题却把李逵问住了,实话实说,恐怕没人信。因为他正当的职业是猎户,这是在沂水县有记录,算是正当职业。如果沂水县再次出现老虎之类的猛兽害人,他的身份是在征召之列。可问题是,他说出来小师叔能信?说是农户,他这样子反倒是更像是乡间的恶霸……纠结之下,李逵的目光在地上扫视了一阵,随后从泥里摸了两块石头,咻咻两声,石头飞入草丛之中不见了踪迹。

苏过有点发懵,自己不过是问李逵家里的营生,他仍石头干什么?

很快他就明白了李逵的用意,从荒草之中李逵提溜着两只肥硕的兔子,兔子脑袋上血肉模糊,还没死透,蹬着腿呢?

苏过往后躲了躲,却听见李逵阳光灿烂道:“我是猎户,沂水县最好的猎户。”

苏过信了李逵的话,同时又更加的迷惑起来。

为何师兄周元会收猎户为弟子?

这操作,在苏门之中绝无仅有啊!

脸上却悲切道:“李逵,春日万物复苏,正是动物繁衍时节,如此滥杀,好吗?”

这话听着就让人头痛,要是换个人敢质疑李逵,他自然瞪眼过去,瓮声瓮气回一句:“你吃不吃?吃,就别多嘴。信不信我揍你!”可苏过不是一般人,按辈分他是小师叔,按身份他是苏轼的小儿子,要是训孙子似的训苏过,恐怕这趟要白来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