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2 / 2)
联姻?
你怕是想的有点美。
我家策儿可是要入海的大鱼,怎么能浪费在你们这种小鱼塘里。
石阳峒的蛮人们很是失望,但是没有意外,反而更印证了他们的猜测,在他们看来,这两人肯定都是士族,名门世家不与他们这些山蛮通婚也是正常的。
但是合作还是需要的。
如果说开始时,石阳蛮们看重的只是肖晓晓的医术,那么现在,他们看重的更多是这两人的后台——他们虽然穷,但石阳峒与外界的接触还是非常多。
这些年,从北方南渡的士族看着虽然落魄,但只要他们喘息过来,总能在晋朝有一席之地,毕竟对他们来说,一个县令就已经是极大的大人物了。
虽然荆州最近乱了,但荆蛮已经被统治了甚久,对中原王朝恐惧又敬畏,因为南方的将领都喜欢征伐山蛮,掠夺他们的族人,用来补充兵源 、户口,深山中生蛮还好,他们这些熟蛮只能依附在的士族之家,换取盐铁,等荆州平息了,那么在朝中有一点关系,就能让他们的日子好过很多。
再者说,人家也有几十个人,打起来就很没必要。
……
两边人很快和平共处,不止如此,肖妃还及时联系了在东晋造大船的一个玩家,要求他让吴兴沈家送点援助过来。
她现在需要速度,需要拉拢这边的蛮夷,而拉拢最需要的,就是利益。
因为荆州战乱,吴兴沈家在荆州这边业务扩展的并不太好,但这并不问题,因为石阳峒离着武昌不远,而武昌又在荆州的最东边,顺着长江就可以过来,只是要花一点钱,但肖晓晓如今最不缺的就是钱。
她可是有着一个草原的人。
只需要拿出一张由黄氏钱庄用多色印刷技术、水印技术、特种纸技术、烫金技术做出来的金票,吴兴沈家船队立刻就能任她予取予求——这种东西是黄宗钦兴冲冲做出来的纸钞,本来想开发个大的贡献度,结果发现这玩意成本太高了,只能用在大额交易上,于是就当定额支票用了。
肖晓晓过来时还顺便去参观了这个古代印刷场,看到了分色印刷时衔接不好的失败的大堆废纸、用来凹凸不平竹帘使纸有薄纹弄出的水印、烫金用的铁板……
相对于北方的商业和繁华送去草原的大宗物资,吴兴送的这点东西很上不得台面,但南北不同俗,奢侈品对南蛮用处不大,肖晓晓只需要他们送来盐、糖和一些铁农具就足够了,这些,是沈氏能很好送到的东西。
蛮人缺盐,或者说在古代,只要是贫民,就极为缺盐,毕竟这是盘剥这些庶民最容易的物资,甚至于,因为南蛮的贫穷,汉人甚至都看不上他们的税收,剥起来只是顺带。
有了盐,就想当于有了启动资金,肖晓晓可以走入大山,招揽山中的蛮人,但并不是招来打仗,而是招来种田。
荆州多河,滩涂平地都甚多,只是因为的战乱而荒废。
而荆蛮多居于山中,也不会种地,所以需要细心调教,还要购来种子。
这些都是小事,石阳峒是肖妃精挑细选过,靠近长江,旁边就是汉江,水运便捷,要走要留都容易。
如今九月份了,种稻子是来不及了,但种小麦正是时候,她位置在湖北还好,很多地方本身也是稻麦两季,再过了长江就不行了,过多的雨水会让小麦生病。
被她用盐和糖雇佣过来的蛮人很困惑,不明白为什么不找那些汉人流民种田。
但肖晓晓敷衍说是流民不可信,然后便每日巡逻,认真教授这些蛮人种田,如何选种,何育苗,如何整地,如何施肥,如何除草……
在她看来,南方迟早都是女神治下,那么就需要早些来引导这些蛮人改变生活,两湖的开发需要大量人力,这些蛮人部族中有会种田的,那只要到时治安稳定,这些的蛮人个个都是不能放弃的劳动力。
至于教育,还是不行,这里人没有学习的概念,她也没有人手,只能先招一些年轻的蛮人孩子在身边听用,耳提面命来传授。
“如果只是做这些,你不必亲自过来。”徐策听着肖妃的解释,皱眉道,“有很多人能做到。”
这两年,有不少国家队的成员进入游戏,但前路基本都被走光了,很少有人能达到严随水或者是肖妃的程度——大多人哪怕进来了,也默默无闻,入不了女神的眼,当然也就没有像肖妃这种物资支持。
倒也有人悄悄去混乱的关中,准备打个天下,可惜到现在还在入关中路上,可惜语言不通,还在苦苦求存,不是什么人都能像严随水那个怪胎一样学起语言来跟吃饭喝水一样容易的。
“除了这些,当然还有更重要的事啦。”肖妃对他眨眨眼,笑道,“我准备,钓一条大鱼。”
石阳峒外六十多里,便是武昌城。
这座城本是名不见经传的小城,在三国时,孙吴背刺关羽、夺回荆州后,便迁都于此,在这里称帝,从而将这城改名为“武昌”,意寓“以武而昌”。
这里还建有孙吴的王宫,但孙吴当年定都武昌后,不久就又迁去了建业(南京),所以宫室狭小,被当做本地州府使用。
如今,州府之中,一名老将正跪坐于案前,看着手中信件,眉头紧锁,如临大敌。
他肤色略黑,失去胶原蛋白的面颊微垂,长须三寸,双目湛然,身着刺史官袍,形容如狮,见之非凡。
他便是如今最新上任的荆州刺史,陶侃。
如今的他五十四岁,刚刚就打败了那位连败三个荆州刺史的叛军,功劳极大,于是从武昌的郡守升迁到荆州刺史——从市长变成省长。
但他并不敢有丝毫放松。
出生于荆州的他非常清楚,眼前是什么样的局面,他只是打败了叛军的一支,还有两股叛军徘徊于荆州南北,而任命他为刺史的大将军王敦以提拔他很是不放心,若有一点闪失,自己爬是又要成为了这一年里第三位前刺史。
若是叛军他还有些把握的话,今天收到的消息,便真是让他背后冷汗了。
陶侃并非没见过世面的人,相反,他是从一名收鱼税小吏一步步爬到刺史之位,深知权力风险,深知民心背向。
“唉……”长叹一口气后,这位荆州刺史放下书信,吩咐左右道,“来人,准备兵马,明日,吾要去西陵县。”
他的儿子陶瞻在一边皱眉道:“阿耶,如今贼寇四起,您刚刚大胜,正是坐镇州府,稳定人心之时,若有要务吩咐夷蛮,何需亲身而去?就算是蛮王相邀,由吾前去见,也是给足颜面了。”
“胡言!你以为你是谁。”陶侃不悦地瞪他一眼,像一个刚刚看到别家孩子考满分自家儿子不合格的老父亲,沉声道,“你看。”
说着,将一信递给嫡子。
陶瞻飞快看完,却面露疑惑:“以盐铁收拢蛮人耕作的女子,容貌甚美——这是哪个世家女子来此圈山占泽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