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早点(2 / 2)

加入书签

张狗剩急忙走了过去,跟孙大胖打了声招呼:“孙师傅,您来了啊?”

“哟,狗剩儿啊,很早嘛?”孙大胖抬起头来,见是张狗剩也笑了笑回应了一声。

“哈哈,还好,今天我值早班……”张狗剩一边说着一边换上了围裙,然后又问孙大胖道:“对了,孙师傅,我们早上一般都做什么啊?”

孙大胖一听,随即指了指案板上摆放的面条、面粉啥的,介绍了起来:“一般都是炒面啊、馒头包子啥的,哦,对了还有粑粑!”

粑粑是张狗剩他们那里的方言,也是当地的特色小吃,其实说白了就是一种馅饼,由面粉包着豇豆、腌菜、肉、鸡蛋、笋子等陷,用油锅炕熟。粑粑呈饼状,味道很香,外酥里嫩,通常用来作为早点。

粑粑馅取材广泛,有老腌菜、豇豆、萝卜、豆腐干、笋子,甚至还有南瓜、韭菜等,另外加肉丝、灌鸡蛋也很美味,最经典的就是腌菜肉馅。

将馅用面粉包好后用擀面杖推擀成圆形,之后使用大平底锅以油煎熟,也可加鸡蛋同煎。煎成后香味扑鼻,酥香味美。

粑粑为“粿”的一种,是当地的特色小吃之一。以香、软、油而不腻而出名,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外地人对其也是赞不绝口。

粑粑据说源于徽州,聪明的当地人在“徽州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于是便形成今日吃的“粑粑”。

据说清乾隆皇帝微服南巡扬州,与徽客汪某在客栈中相遇,品尝徽州粿。回朝后,与内阁大臣曹文埴谈起徽州地方风味时,称赞此粿为食中佳品。

张狗剩从小就爱吃粑粑,所以当听到自己要做粑粑的时候,也显得非常的兴奋。

不过很快他又皱了皱眉,露出一副为难的神色。

孙大胖看到张狗剩皱起了眉头,忍不住又问了起来,“怎么了,狗剩儿,有什么问题吗?”

“额,说实话,我还没有做过面食呢,不知道从哪里下手……”张狗剩挠了挠头,有些不好意思地跟孙大胖解释了起来。

“哈哈,我还以为是什么呢,这个简单,我给你演示一遍,你跟着我做就行了,有什么问题直接问我。”

说完孙大胖便开始和起面来。

只见孙大胖将面粉倒在了案板上,然后往面粉里面掺入了一些冷水,一边掺着水,孙大胖又抬起头跟在一旁专心致志看着的张狗剩解释道。

“这和面啊有不同的法子,现在我演示的这个叫做冷水和面法,如果是夏天,在往面粉里面掺入冷水的时候,千万记住要加点盐,防止面团‘掉劲’,这老俗话说的好啊,‘碱是骨头盐是筋’,到了冬天就用略微高于常温的水来拌和……”

张狗剩点了点头,继续专心地看着,眼睛眨也不眨,好像想一下子就学会似的。

孙大胖边加水边搅拌着,嘴里继续讲解着和面的心得,“这水啊不能一次掺入,因为一次掺水过多,粉料一时吸不进去,将水溢出,流失水分,反使搅拌不均匀,所以要分次加水,掺入比例为二比一。但也要根据气候以及面粉的质量等情况酌情掺水。”

此时此刻,孙大胖手中的面和水已经被他给搅拌成为雪花片的形状了,“当这面和水搅拌成了这个样子后,就要用力捣揣,反复揉搓,揉到面团十分光滑不粘手为止。”

很快,那团面团便被孙大胖熟练的调制好,张狗剩以后接下来就可以做了,可是没有想到,孙大胖将面图放在案板上之后,又用一块干净的湿布给盖上了。

看到这里,张狗剩有些不懂了,于是连忙问了起来,“孙师傅,这揉好了的面图还不能直接用吗,为什么还要盖上湿布放在那里啊?”

孙大胖一听,顿时哈哈大笑了起来,然后又开口解释了起来,“狗剩儿啊,这刚刚揉好的面团可不能直接用啊,一定要用干净的湿布给盖上,然后静置一些时间,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饧面’。”

微微顿了一下,孙大胖继续对张狗剩说道:“饧面时间一般为十分钟到十五分钟,有的可达半小时。面团要成形时,双手要用力‘揉上劲’才能保证成品质量。”

听到孙大胖耐心的讲解,张狗剩若有所思的点了点头,对着和面的事也了解的七七八八了,随即他便也倒出了一滩面粉,学着刚才孙大胖的动作,开始用冷水活起面来。

在孙大胖的指导下,张狗剩总算迈过了做面食的第一步,虽然手法还有点生疏,但是总算也做的有模有样了。

在饧面的这段时间里,孙大胖又准备起了包粑粑的馅儿来。

油锅烧热,大火放肉糜炒,变色后放料酒,醋,酱油等调味剂。翻炒后加盐,起锅时放点白糖。然后再放油,炒杠豆,变色后放盐,然后把炒好的肉糜加进去,翻炒,最后加入搅好的黄池干子。

等到菜馅炒好了以后,面团饧面的差不多了,拿开湿布,取出面团,和包饺子做饺子皮一样,揉好面,切成一段一段的,然后孙大胖又用擀面杖擀成面饼。

“这做粑粑的面饼皮不要太薄了,直径一个碗口大小就差不多了。然后将馅料放进面皮中间,像包包子似的慢慢封口,然后再用擀面杖轻柔的将包好的粑粑擀平,注意动作要轻,慢,不要搞破了。”

孙大胖耐心地给张狗剩讲解着需要注意的事项,张狗剩也全神贯注地聆听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