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零八章求援(1 / 2)
苏鲁战区总部的电报是于总司令亲自发来的,内容只有一个,那就是求援。
在日军的疯狂进攻下,苏鲁战区各部队都被打的节节败退,之前攻占的县城和大一点的城镇基本上全都被日军攻占了,各部队眼下有被日军合围的危险。
经过这几个月的发展,苏鲁战区各部队都在鲁南地区站稳了脚跟,实力也有所提升。
尤其是几个主力军更是发展迅速,就拿于学忠的第51军为例,众所周知,第51军是东北军中绝对的主力,但是大家却不知道这支部队在抵达鲁南前基本上被拼光了。
说起第51军的前身,可从1917年成立的陆军第18混成旅谈起。而该旅的组成基干人员,则可继续向前追溯至清末的毅军。因此可以说,第51军是民国时期各军队中,历史最为悠久的部队,没有之一。
第18混成旅成立之初,由老牌毅军军官赵荣华担任旅长,该部属直系,后在继任旅长于学忠的率领下发展成师,继又投奔奉系。此后几经改编,于1933年2月扩编成第51军,军长由于学忠继续担任。
于学忠率部加入奉系后,便在河南、江苏与国民革命军展开激战。在奉系部队接连败退的情况下,于学忠的部队不仅挡住了国民革命军的进攻,而且还承担起掩护奉系主力北撤的重担。
如此种种,不仅奠定了于学忠在奉系内部的地位,也使部队不断得到壮大,直至发展为军。
1933年2月第51军成立时,是一支三师制甲种军。但在经过1936年的"西安事变"之后,东北军被分化瓦解,第51军也在此形势下被缩编为两师制乙种军。
因为在事变发生前,驻军甘肃的第51军是拥护张学良最为坚决的部队之一。事变发生后,第51军又是率先在陕西境外对中央军采取武装缴械的部队。
照理来说,这样的"叛军"随时都有被南京方面解决的危险。
好在事变结束后,老蒋还想安抚东北军余脉,尤其是于学忠这位在东北军中素有威望的高级将领,便任命他为江苏绥靖公署主任兼第51军军长,使这支部队能够拥有自己的小地盘,继续得以维持。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时,第51军的任务是戍守原防。等到1938年1月日军侵入山东、安徽境内时,军长于学忠奉接到了军事委员会的直接电令,要该军开赴淮河布防,以防攻占南京的日军北上,与从山东南下的日军会攻徐州。
在接下来的近一年的时间里,第51军就像是救火队员一样出现在各个战场上,鏖战淮河,第51军以伤亡3000余人的代价,完成了第5战区要求其阻挡日军的任务;血战兰陵第684团上校团长刘明中弹身亡、第340旅少将旅长扈先梅壮烈牺牲。
兰陵镇一役,第51军伤亡8000余人,其战前精锐大都在此役折损。
武汉会战第51军同样伤亡惨重,开战两年第51军在阵亡4名少将、6名上校、15名中校,全军累计伤亡接近2万人,精锐几乎拼光了。
部队开拔北上鲁南的时候,第51军两个师加起来也就一万多一点,比巅峰时期少了三分之二的兵员。
而且武器装备也很差劲儿,要知道东北军各部队在战前一个连基本上能达到九挺机关枪,但是随着战损之后得不到有效的补充,第51军一个连也就只剩下四挺机枪了。
但是经过这几个月的发展,尤其是之前攻打临沂缴获丰厚,部队不但新增了四千多新兵,武器装备也增添了不少。
这还仅仅只是一个第51军,其余诸如第57军、海军陆战队以及第69军也各有收获,眼看着整个鲁南的日军被打的丢盔弃甲,苏鲁战区形势一片大好。
结果小鬼子来了这么一出,部队良好的发展势头被遏制了不说,眼下日军数万大军来势汹汹,一个不慎之前开创的大好局面就会被葬送,这是于学忠无论如何都不愿意看到的。
眼下苏鲁战区除了位于东部沿海的部分部队分散突围外,剩余的主力还在沂蒙山区,最重要的是,日军的包围圈已经形成,突围的难度大不说,也没地方突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