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一十六章日军反攻十一(1 / 2)

加入书签

相比于妹夫看到的惨像,山田乙三看的要更深刻一些,他几乎从德国此时的处境看到了这个曾经强大到不可一世的大帝国的未来了。

可以想象到,德国政权崩溃已经成了定局,德国必然要比日本更早屈服。

对于这个结果,山田乙三大将心里是五味杂陈。

作为一个德粉,山田乙三非常崇拜德国以及他的领导人希特勒,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都在研究德国,甚至于还得出了德国在欧洲战场必胜的结论。

但是从现在来看,日本方面过高的估算了德国的国力,也极大地低估了美国的战争潜力,所以战争进行到现在是必然的,失败似乎已经不可避免了。

尽管这个结论令人难以接受,但事实如此!

柏林无法为它的三百万人口提供足够的避难所,因此这些地方通常都会人满为患。在主要的通道、休息大厅和卧房里,空气污浊不堪,天花板上不断有水珠滴落。

地铁站结构复杂的地道原本只能容纳1500人,而通常都会有超过三倍于此的人挤在里面。

人们用蜡烛来检验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当地面上的蜡烛熄灭时,大人们会把孩子们举过肩膀。当放在椅子上的蜡烛熄灭时,就已经开始达到撤离标准。当第三根也就是大约与下颚等高的蜡烛噼啪作响时,掩体里的人必须要全部撤离,不论此时的空袭有多么猛烈。

柏林有三十万体格强健的外国劳工,他们的衣服上都有一个能够标识他们国籍的字母,这些人是绝对禁止进入地下掩体及防空洞的。

这是纳粹政策的一种延伸,为的是防止这些人与德国人混杂在一起,但政府这样做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为了拯救德国人的生命。

被强迫参战的劳工,尤其是东部的劳工,大部分已在乌克兰和白俄罗斯遭到围困,他们已经被当成了牺牲品。

然而许多外国劳工,无论他们是被强迫还是自愿入伍都更愿意待在那里,因为他们可以得到更多的自由。

而其他的外国劳工,比如那些在柏林郊外的兵工厂劳作的人们,只能在菲德烈街车站深处用报纸和剧本来建造他们自己的避难所和波希米亚亚文化群。

他们的情绪随着红军的逼近而日益高涨,而那些剥削他们的人却正相反。大部分德国人在看到这些外国劳工时心中都充满了惶恐,他们将这些人视作“特洛伊木马”,只要敌人的军队逼近这个城市,劳工们就会开始他们的攻击和报复。

柏林人的内心埋藏着深深的恐惧,这是由于他们的祖先曾经受到过来自东方的斯拉夫人的入侵。恐惧很容易化为憎恨,随着红军的逼近,戈培尔也在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他一再地宣传,去年秋天红军在侵占内默尔朵尔夫这个东普鲁士东南角小城时,是如何残暴地对待那里的居民的。

德国已经完了,这是山田乙三的判断,也是外界所有可以接触到德国情况人的共识。

这个结果令人唏嘘,1933年,希特勒就任帝国总理,1936年宣布重振军备的“四年计划”,决定迅速把军队从10万人扩充到100万人。随后日、德签订**国际协定,昭和15年9月,日、德、意签订三国军事同盟条约,奠定了德国轴心国老大的位置。

当时,日本高度评价德国的作战能力和国力。那时不是今天那样能充分了解世界各国内情的时代,只能综合外交机关和驻外武官等提供的情报作出判断。日本国内在讨论德、英谁强大时,德国派占压倒优势。

昭和15年秋从德国回国的驻德武官评价德国说:“美、英不能算强大,德国才最强大。”参谋本部第2部的美英组和德国组在评价德国方面虽有所不同,但当时大多数人相信德国的力量是强大的。

事实上,德国在1940年4月9日发起进攻,仅用两天时间就占领挪威;法国也在约40天之内于6月22日投降,德国的进攻确实是闪电式的。

曾经的德国是何等的不可一世,但是现在却没落的如此彻底,悲哀!

而在山田乙三看来,德国就是日本的前车之鉴,今天在德国上演的一切都将在不久之后的日本上演。

相比与德国,日本的国力更加的虚弱,甚至于在对美、英开战前的1940年,日本的国力就已经从1938年度的最强巅峰跌落下来,陷入了逐步贫困状态。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