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高薪养廉(1 / 1)
听完俞齐说的话,严浩扶着下巴陷入了沉思,就连褒姒和戚芸也都若有所悟的样子。的确,俞齐的话初听起来是对传统儒家入仕思想的冲击,但仔细想来其实很有几分道理。
儒家传统观念对“利益”是摒弃的,《论语》中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将义和利对立开来,范仲淹更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因此为官不为名不为利,就得为了“兼济天下”。
然而这种观点似乎在某种程度上捆绑了后世的读书人。为官者就必须得大公无私,就必须要殚精竭虑,呕心沥血,不能存在有一点私心,但这样的人是圣人,整个历史又能找到几个呢?以这样的标准去要求全体为官者,或许存在一点要求过高的弊病。
千百年来的读书人,每一个都为了家国情怀而寒窗苦读,顾炎武有“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名句,龚自珍有“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呐喊,正是这种对天下苍生的牵挂激励着一代代学子们勤奋学习。
这当然是一种神圣的理想,读书人与为官者需要要这种纯洁的理想,这也是儒家文明最核心的内涵与优势之一。
但是在具体的治国实务中,理想要有,面包也有要,官员们如果真的要个个一生清贫,“家徒四壁书侵坐”,那也太打击人做官的积极性了。因此俞齐说的话,是当下很实际的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那就是如何在保持队伍清廉的情况下保证官员们的积极性?
严浩立刻就想到了现代通用的一个做法——高薪养廉!
其实高薪养廉倒不是现代才有的名词,中国古代在宋朝就已经有这个政策出现。宋朝官员的俸禄之优厚,可以说位居整个中国历史上的封建王朝之冠,就连出差都有出差费,家属还有赡养费。
然而遗憾的是,高薪政策在宋朝却并没有养出“廉”来,官员们该贪的照贪不误,贪污的金额没有减少,可官府的财政开支却剧增,造成了宋朝中后期财政眼中入不敷出的惨象。
历史的经验教训证明,高薪养廉政策不是一个手段,而是一种激励工具,通过高薪来刺激官员的积极性。高薪养廉政策必须要配合强有力的监督措施,而如今大魏朝的情况就很适合这种做法。
于是接下来严浩和俞齐针对提高所有官员薪水的问题商谈了许久,最后确定了一个比较具体的加俸方案出来。
“俞爱卿,那就有劳你把今天和朕讨论的内容做一下记录,写一份奏折正式递交给内阁。此事办好了,朕就可以顺理成章地提拔你了。”严浩说道。
“谢皇上大恩,微臣感激涕零!”俞齐跪下磕头道。这份方案完全可有由严浩自己口述给内阁,但是皇帝却把机会给了他,不就是摆明了要借此机会重用他吗?对一个普通的地方行政长官来说,这当然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离开了州牧府,严浩又到鄱阳府城内的仕女司去了一趟,一是为了视察一下仕女司地方分部的工作情况,二也是为了多听取一些关于俞齐的事迹。
虽然一路上耳闻目睹,再加上和俞齐的交谈,已经基本能确定这个人的才华和品性。但是如果能有更多相关的报告就更能让他放心的启用这个人了。
(未完待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