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1章 仙丹分配(2 / 2)

加入书签

……

数日后,严浩召开了朝会,主要商讨的是针对吐蕃与南越此次的入侵做出反思与反击战略。

朝会上,内阁首辅王猛首先做了自我检讨,直言吐蕃和南越之所以敢联手进犯魏国,主要原因一是国内情报被间谍窃取,二是己方对外情报机构的不完善。

针对第一点,东厂和仕女司已经展开了联合清查行动,这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抓获的奸细数量竟然超过百人,人数上以吐蕃和南越这两个图谋不轨的国家最多,但金帐汗国、波斯、孔雀王朝等国的奸细也为数不少。

对于这些人,朝廷采取了严厉的措施,但杀这些人治标不治本,根本还在于东厂这两年的工作有所懈怠了。

之前东厂的矛头主要对准那些叛逆皇权之人,而随着严浩皇位越做越稳,国内早已变成他的一言堂,哪里还有敢和他作对?如此一来东厂没了目标,严浩又把重心转向对武林的管理,东厂在监察方面的精力也就大大分散了。

好在如今武林也统一了,有九鼎门专门管理武道高手,东厂也可以把精力重新投向自己的老本行,相信这个问题会很快得到改进的。

另外,关于对外情报机构的问题,军情局应该就是魏国的答案了。金孺告的能力毋庸置疑,在接到严浩命令以后,很快就在蒙源洲各国积极展开活动。虽然由于时间问题,这次卫国战争中军情局基本没有发挥作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必然成长为一个强大的情报机构。

至于对吐蕃和南越的反击问题,群臣中则出现了争议。军中的几位高级将领,妇好、李靖、霍去病和李存勖等一致认为应当乘胜追击,就算不能吞并两国,也应该给这些该死的侵略者一个更大的教训。

就连一贯作风谨慎的赵云这次都建议主动出击,看来他也被吐蕃和南越的卑劣行径给激怒了。

但与此相反的是,严浩的几个智囊皆持反对意见。

姜子牙道:“陛下,那吐蕃国领土位于苦寒高原之上,本就是贫瘠之地,就算打下来对我大魏来说也无大用途。但我军不适合高原作战,远征吐蕃必然水土不服,反而有溃败的可能,过去中原王朝远征吐蕃惨败的教训我们必须引以为鉴。”

王猛补充说道:“南越国国力虽然弱于吐蕃,然而地形之复杂,比起吐蕃更甚。南越山高林深,我大魏强悍的骑兵,包括此次大发神威的止水重骑都无法深入作战,反倒是南越豹骑兵在山林之中如虎添翼,威力倍增。此消彼长之下,如果我们贸然进攻,不但难以取得战果,可能还要大败亏输。”

王猛和姜子牙两位智者看得很远,严浩心中深以为然。不说别的,美国人当初不就信心满满地以为自己可以欺负越南人吗,结果越南战争直接成了70年代美国最大的伤痛,对整个美国社会都造成难以估量的负面影响。越战泥潭这一叫法就可见丛林作战的恐怖了。

于是严浩点点头:“二位大人所言极是,反攻南越、吐蕃的行动就暂且搁置,等到我们大魏训练出更适合高原和丛林作战的兵种后再解决这两国的问题也不迟。”

军事问题讨论完之后,范蠡又向严浩汇报了大魏经济财政现状。

经过这么些年的发展,最早吞并的西域各国,也就是如今的安西道,已经发展得极为富庶繁荣,成为魏国最重要的经济支柱点之一,这里的丝绸之路每年都可以给国家带来巨额的贸易利润。

柔然和匈奴草原虽然不如安西道那样兴旺发达,但是移民和民族融合问题也基本完成。新的人口劳动力将草原往严浩乐意看到的方向发展,农耕与畜牧相互结合的生产方式大大缓解了这儿的劳动力缺口,采矿、皮毛贸易、手工业等产业的发展也使这里的经济至少不落后于内地太多。

而关东地区也如愿以偿成为了魏国新的粮仓,肥沃的黑土平原不仅滋养了关东两道众多的新移民,也彻底解决了草原地区的粮食问题,运粮路程的缩短为朝廷节省了大量人力和财力。

南方的琼夷二岛则成为了后起之秀,两岛得天独厚的气候优势让这里的农业几乎不需要刻意关照就以不可思议的速度野蛮生长。而地理位置的优越性也让他们根本不需要发愁生产产品的销路问题,整个南洋,包括蒙源洲中西部地区都是他们的客户。如此一来,这两地的财政收入甚至有可能在几年后反超江南富庶之地。

(未完待续)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