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章 怒发冲冠凭阑啸(1 / 2)
人这一辈子,大部分人都只是浑浑噩噩的活着。
至于如何去活,如何活得更精彩更加丰富。大部分人都没有仔细去想,而且,就算他们想了,也注定只是然并卵。
而杨司锋的话,无疑给这些孩子们打开了一扇窗:原来,他们的人生还可以这样。
可他们毕竟还是一群孩子,而杨司锋打开的这扇窗还太小,他们就算很想看看窗子外面,却仍看不清窗子外面到底有些什么。
杨司锋自然看出了孩子们的疑惑。
这些孩子们,最大的十二岁,最小的才九岁,正是最富好奇心的时候,甚至可以说,也正是可以看出他们未来的走向和优点的时期。
而杨司锋需要做的便是,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一颗颗种子,至于这颗种子能不能发芽,或者能长出多大的树,可就看他们自己的努力和造化了。
“你们可能会想,我们现在的日子是这样的,我们父辈的日子也是这样的,甚至我们祖辈的日子也是这样的,那么,我们的后辈们,他们会不会也象我们一样,过着这种简单而重复的日子?不,我们现在的,和我们的父辈的日子,一定是不一样的,我们的后代,也一定比我们过得好才是。我们要让我们的日子,一代比一代更好,这一切,需要我们所有的人的努力,我们就一定能够实现。”
杨司锋的目光,突然变得迷离起来,虽然觉得不可能,他还似乎看到了遍地的烟囱,看到了滚滚的浓烟,若是到了那个时候,我们应该不要担心北方的蛮族了吧。
“你们知不知道,我们现在的粮食,亩产三石算是高的了吧,可是,如果我们更努力的话,我们的水稻产量可以达到六石、八石、甚至十石,只要我们努力,我们就一定能实现的。”杨司锋突然神往地说。
粮食安全,一直是困扰华夏千百年来最大的难题,直到邓公时代,才真正的让国人吃饱饭。虽然不是因为他本人的功绩,但正是他的高瞻远瞩,让国人实现了这个伟大的目标。
所以杨司锋以为,如果历史再往后几百年,一定会更加缅怀这位伟人的,相比于他身前身后某些不学无术的跳梁小丑们,这才是真正对国朝对民族有举措的贡献。至于其它人,他们受惠的只是他们极少数人而己,于国朝何益?
虽然在这个时候实现杂交稻的面世,可能有些困难,但人总是要有点梦想的,万一它就实现了呢。杨司锋就只需要画下一个大饼就是了,至于能达到什么程度,可就看这些孩子们拥有多大的决心和勇气了。
“你们知不知道,你们现在身上穿的衣服,需要种麻、制麻、纺纱、织布,缝制,需要经历无数的工序才能制而。粗糙、不耐穿不说,而且产量还极低。可是,我听说,在两广地区及四川地区,已经有人在种植棉花,若是棉花能传播开来,咱们不只能穿得暖穿得好,到时候还能穿得更漂亮,如何把棉花种得更好,如何将棉花更好更快的纺成纱,制成衣服,也需要你们这群人共同的努力。”
一说到穿的,果然还是这些姑娘们更有兴趣。哪怕她们还是一群十一二岁的小姑娘,已经产生了对美丽的追求,一听到杨司锋这么说,她们立即露出饶有兴趣的样子来。
“你们知道么,现在从梁山去往汴京,就算骑快马,日夜不行的走,也需要两天以上的时间,可若是咱们再想想办法,咱们一天就能跑个来回也不是什么问题。”
这次,所有的人都露出了震惊的神色:杨纨绔不是在吹牛吧,这怎么可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