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 杨司锋攀科技树(1 / 2)
对扬州的富商们来说,最终的结局,说不上十分的满意,可相比他们初来的时候的心情,也并不是一无所获。
杨司锋给他们画了一个大饼,至于这个大饼最终能落实多少,他们心里也没有底。
“不要总盯着扬州的青楼产业,那不是正经的赚钱的买卖,虽然本官并不排斥这种赚钱的办法,但那种事情终究不能长久的,那只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己。”散会之后,已经临近天黑了,走在回家的路上,杨司锋甚至还体贴的派出了衙役去护送他们。坐轿行走在夜色之间,感受着晚风习习,杨司锋的话仍在众人耳边萦绕。
“扬州有宋朝最大的丝绸产业之一,除了苏州抗州之外,就数你们第三了,你们还要到哪里找发财的路子去?”
“江南等地,也是全国最大的麻纺织业中心,甚至是全世界最大的麻纺业中心,你们就不应该为自己感到一点沾沾自喜?”
扬州和江南其它各地一样,拥有着广阔无边的桑田,只不过今年天气不太好,去冬遭遇几个月的大旱,桑田许多都旱死了,今年又遭遇连续的阴雨,又淹死了许多桑树,所以,今年的桑蚕产量,是去年的一半都不到。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让大部分依托纺丝、织绸为业的产业工人们,被各位作坊主们赶出了作坊,成为了无家可归的流民。
杨司锋早就想改善一下宋朝的纺织业了,只是可惜梁山没有专业的人才和设备,这也是他愿意来到扬州的最主要原因。
哪怕在后世,杨司锋也认为自己也只有中人之资罢了。这不是妄自菲薄,这是对自己客观的评价。
哪怕他作为穿越者,还接受了4年之久的大学教育,可和当代的精英们相比,他也觉得自己只是个泛泛之辈,可不敢在当代人面前有任何自大的想法。
可是,作为一个工业化时代过来的年轻人,进入农耕的时代后,他的见识和知识,却是这个时代的人们所无法比拟的。
人类在发展的过程中,许多发明创造,是经历了劳动人民无数的摸索和实验之后才得出来的,所以说,这是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汗水的结晶。
也只有自己亲身去实践过了之后,才知道这条路有多么难。
可是,当知道了结果之后,才发现,原来这事情就是这么简单啊。
是的,它很简单,诚如哥伦布所说的那样,但那是在别人做了之后。在别人验证这个结果之前,可没有人敢说这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可是,杨司锋偏偏就是那个已经知道了答案的人,所以,相比于当代人,他无疑就拥有了更广阔的视野。
诚如牛顿说的那样,如果说我能比前人看得更远一点的话,那是因为我站在前人的肩上的缘故。
杨司锋比当代人知道得更多,不是因为他厉害,而是他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他可绝对没有任何的勇气嘲笑当代人稍逊风骚,还输他杨司锋的文采。他啥文采啊,几首传世的诗都是抄别人的,可没有一首是他自己做的。
杨司锋不懂纺织业,可他的历史老师告诉他,珍妮纺纱机可以一次性纺出八根纺线,能将纺纱的效率一下子提高七八倍以上。
至于如何去做,自然由当代的匠人们去实施就是了,他不懂,也不会。他只需要告诉人家这个概念,已经在固定的圈子里苦思不得其解的匠人们,会瞬时豁然开朗的。
同样,杨司锋也没有干过建筑业,可是,他的物理老师告诉过他,给他一个支点,他甚至可以撬动了地球。
当然了,在这个时代里,他们根本无须翘动地球,人们连地球是什么都不知道呢。他只需要告诉大家一些基本的杠杆原理,就以轻易的移动他们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物品,无论是在建筑业,还是在机械、冶炼,或是造船业里,利用杠杆原理制造的升降机和搬运机,都能极大的提高人类活动的效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