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剑三]武安天下_238(2 / 2)
因此如果单纯的硬拼到底肯定是打不赢的,甚至还损失惨重。
“如果我们输了,各国会提出什么样的条件?”
不用说也知道,肯定会比现在还要苛刻的多,最好是把秦国赶回函谷关里去。
所以说,直接上去撸袖子就干是肯定不行的,人做事得考虑后果啊。
但如果直接和谈呢?
那似乎也没比打输了好多少,区别在于打输了既消耗了敌人又消耗了自己,然后给出大量的赔偿,直接求和就是敌人和自己都没有损失,然后给出大量的赔偿。
苏云卿并不觉得这里面能有多大的差别,反正从糟糕程度来说都是一样的糟糕。
好吧,实际上直接求和比打了之后再求和还要糟糕一点,毕竟从心态上来讲打了一架那是大家撕了一场,以秦国的实力就算打输了对面也肯定不好过,不过就是个两败俱伤的结局而已,那么谈条件的时候至少会有所收敛。
直接求和就不同了,人家顿时就觉得只要一合纵秦国立刻就害怕了,甚至觉得秦国是个软蛋好揉捏,再加上他们自己的力量无损,自信心恐怕还要更足一点,在这种情况下会对秦国提出怎样的条件都不会太让人意外。
因此苏云卿的办法实际上是个折中的办法,该打就打,但打的要有度,既要展现实力,又不能损耗太大,更加不能发展成全面战争。
然后以战争所取得的战果作为条件和筹码,到时候秦国确实是要付出一些代价,但这代价将完全可以被接受,也不会给秦国带来多大的损失。
只是如果要这样做,怎么打,打到什么程度,那就实在是一个技术活儿了,一般人还真干不来。
打的轻了,东方四国肯定不痛不痒不理睬,打的重了大家都红了眼直接发展成全面战争了,那也太冤枉了呀。
子楚想想也觉得是这样,苏云卿的办法听起来似乎挺美好,比单纯的战又或者和更加适合现在的情况,但这其中的操作难度却高了不知道多少倍,甚至这不仅仅是在考验后方的决策指挥之人,更是在考验前线的将领。
毕竟再好的计划终归是要靠人去执行的,而这些走在执行第一线的人直接决定了计划的成败。
计划再好,若是交给一堆猪队友去办,估计也不比馊主意好多少。
因此苏云卿想了想给子楚提了几条建议,首先是全面备战,虽然他们不打算打全面战争,但战争的准备一定要做好,万一出现意外情况也能够立即进行应对不至于当场懵逼束手无策。
另外就是立刻给李牧蒙骜两人增兵。
“换将倒是不必,以两位将军之能足够担当此任,只是增兵却十分有必要,尤其是李牧那里,必须派遣重兵,直面魏国可不是什么轻松的事情。”
尤其是现在各国大军齐集魏国,因此李牧那一边就更让人担心了,唯一叫人安心的是李牧向来稳重,且本身以善守闻名,此时他那里既然没有什么坏消息传过来,自然是情况还好。
……毕竟李牧是个实在人,尤其是在打仗的事情上更不马虎,从来不玩什么报喜不报忧又或者虚报假报的事情,前线的情况无论好坏他都会上报,然后附上自己的应对与想法,交由上级决定。
但苏云卿知道,李牧那里的平静只是暂时的,现在平静不过是因为还没有正式开战罢了,想必就算她不提这事,很快李牧要求增兵的书信也会送到咸阳来的。
只是……
“无论如何国内不可放松,虽说是以战迫和适合而止,但我希望所有人都做好全面开战,拼死一战的准备,赵国的前车之鉴不远。”
当年赵国接手了上党就知道一定会与秦国有一战,但赵国只把这当做普通的土地城池之争,最开始的时候虽然因为对手是秦国因此态度也算郑重,但实际上赵国上下全都没有想过战争后期会如何发展,甚至如果战争进一步扩大又该如何应对,这才造成了秦国能够在长平之战后一鼓作气灭了赵国,如果赵国早有准备的话,以赵国的实力,绝不可能那么轻易被秦国灭掉。
苏云卿如今提起赵国的事情就是要告诉所有人,这一战如果有失误,如果打不好,那么秦国的境况恐怕不会比赵国好多少。
要知道东方诸国向来以秦国为威胁,只是因为他们内部也互有矛盾争端不断,这才没能真正的联手压制秦国,可如今秦国接连灭了赵国和韩国,这给了各国巨大的生存威胁,而昭襄王去世之后压制了他们一整个时代的人便也不存在了,之后嬴柱继位结果只当了三天秦王就狗带了。
秦国连丧两位国君,这对于一个国家的打击是巨大的,但给对手的鼓舞也同样是巨大的,趁此机会信陵君立刻发动力量促成了他蓄谋已久的合纵攻秦的局面。
苏云卿的话确实让子楚警惕起来,他点头:“母亲尽管放心。”
他不是赵王,绝不会做出那种糊涂事来。
苏云卿想了想又看向蔡泽:“接下来还有事情要劳烦丞相。”
蔡泽一拱手,表示随时听候吩咐。
苏云卿想了想说道:“真说起来这事我也不是很懂,我之前讲的仅仅是军事,可军事仅仅是战和迫,至于说怎么以这个为前提达到’和‘的目的,恐怕还要丞相操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