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3章智破禁海令(1 / 2)

加入书签

这帮人懂得火炮,于是曹继武给金日乐倒了一杯茶,继续分析火炮:

大清的火炮技术,之所以落后,是因为人才的缺失。大明神机营的能工巧匠,大清没有足够的重视,反而把他们当成炮兵使用,随着战事的消耗,他们的技艺,没有传承下来。

神机营的技艺,是由徐光启等人,依照西洋人的技法,培养出来的。目前广东要和西洋人作战,也必须有自己的工匠。而这些工匠,必须用西洋人的技法培训。

“当然,我们可以拿钱,买西洋人现成的火炮。但如果我们和西洋人开战,他们会卖给我们吗?”

尚可喜等人,沉默不语。

军火是非常赚钱,但有个基本条件。要保证卖出去的军火,不能反过来打自己。否则给再多钱,别人也是不会卖的。

曹继武接着道:“西洋人经过百年的技术积淀,他们有现成各道工序的专业工匠。所以他们组建一支舰队,百万两白银,绰绰有余。而我们的工匠,必须重新培训。我们如果有了自己的工匠,自己就能造出性能先进的火炮,难道还怕西洋人吗?”

“但是培训工匠,铸造火炮,打造战船,组建舰队,都需要耗费大量的钱财,四百万两白银,有可能还不够。”

众人闻言,错愕不已。

作为毛文龙的部下,尚可喜当年纵横北海。但因为大清几乎没有海军,毛文龙等人,海战的机会不多。因此尚可喜虽然在海上多年,但对海战了解不多。但他知道,战船几乎是军中最昂贵的装备。

况且尚可喜使用火炮多年,对火器的事,可谓是了如指掌。火炮一响,表面上飞出去的是炮弹,暗地里打出去的,却是真金白银。没有雄厚的财力,根本玩不起火炮。

当年刚刚归属大清时,每次因为火药的事,向清军主帅要钱,主帅的脸色都很难看,尚可喜叹了口气:“看来这海军,不是谁想玩,就能玩的!”

索图也点点头:“虽然有些话,下官听不懂,但西洋人的火炮,却是比我们好太多。”

要想打败西洋人,必须下血本。尚可喜不再迟疑,提笔写下度支令,盖上平南王大印,递给曹继武:“本王给你三百万两白银。组建舰队,训练工匠,全由你负责。本王不懂海战,不会派人插手。”

曹继武起身谢过尚可喜,将度支令递给了索图,回身又对尚可喜道:“王爷,还有一件重要的事相商。”

这下尚可喜爽快了:“有话直说。”

曹继武直言:“请王爷开放通海。”

众人闻言皆惊。索图叫道:“禁海可是朝廷的命令。”

曹继武反问索图:“我可以从你这里,拿到三百万两现银,但你这三百万两空缺,又从哪里补来?”

“这……”索图顿时迟疑起来。

曹继武微微一笑:“这三百万两白银,你一定加到广东百姓头上。但如今广东常年战乱,哪里有银子给你?现在他们连饭都没得吃,你再来扒他们的皮,他们能不造反吗?”

索图闻言,低头不语。

禁海这事,的确是朝廷的无脑决定。然而在这广东这块地方,天高皇帝远。如今大清广东三个主事的,平南王尚可喜,布政使索图和按察使熊赐履。尚可喜是既得利益者,索图代表的是满清朝廷,熊赐履则是东林余党的代表。

只是把厉害关系说透,尚可喜很容易搞定。顺着打造舰队的花费,刚才一番话,把索图也敲下去了。唯有这个熊赐履,孔老夫子的忠实粉丝,顽固不化。利害关系,根本敲不动他,仁义道德,那是他的专长。

然而曾经两次奇妙的经历,前有河南府知府熊叹蜜,后有江州知府王仁义,曹继武瞬间找到了突破口,转头对熊赐履道:“历来都是官逼民反,官不逼,老百姓懒得造反。如果你这按察使,做到官逼民反的地步,恐怕这朝廷,就要来按察你了。”

熊赐履闻言,心中害怕起来:如果广东真的暴乱起来,他这按察使,一定逃不了干系。

孔老夫子的仁义道德,那是说给别人做的,慷他人之慨,一旦牵涉到自身利益,这帮高尚的清流,立即就会显露本相。所以要戳破高尚人士的仁义道德,一定要把利害往他自己身上引。这一招,三兄弟屡试不爽。

曹继武两句话,分别浇灭了布政使和按察使的心气,接着又对最高长官尚可喜道:“这里靠海,咸潮倒灌,根本种不成庄稼。如果禁海,就等于夺了百姓的饭碗。他们没饭吃,定会造反,除非王爷把他们杀光。”

尚可喜闻言,低头沉默:广东全省,那么多百姓,杀得完吗?

“百姓如果能够出海,便有了谋生之道,有了饭吃,谁还会去造反?况且,我们也可以转运湖广、闽浙、江南的物资,与海外互通有无,填补库府之缺。这样就不必把税强加到百姓头上。如此一来,我们有了生财之路,不去侵扰百姓,不出一年,广东必定大治。”

曹继武连番剖析,尚可喜心动了:谁不想要一块膏腴之地?如果这蛮荒的广东,能够变成一块膏腴,何乐而不为呢?

毛金星趁机加了把火:“禁海百害无一利,通海百利无一害。广东系于你一身,不可犹豫,否则必遭祸乱。”

但朝廷的命令,尚可喜不敢自专,转头看着索图。索图却看着熊赐履。

按察使熊赐履,被曹继武敲打了一番。他怕惹祸上身,不敢反对,于是对索图道:“熊某听索兄的。”

金日乐不耐烦:“你们这两个犊子,倒真成了朝廷的鹰犬,真是两副软骨头。”

熊赐履不高兴了,指着金日乐骂道:“你这化孙,瞎嚷嚷什么,禁海的命令,还是你老子下的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