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3章 大内总管二(1 / 2)
想起明国以往的旧事,吴良辅咬牙切齿,攥紧拳头,把竹椅当士绅,狠狠地乱砸。
如今清国时代,顺治也清醒地认识了这个严重的问题。所以尽管汉化改革进入了关键时期,他也慢慢疏远了士大夫,渐渐靠近了身边的宦官。毕竟利益的驱动,只要是人,都无法避免。宦官始终和皇家绑在一起,而士大夫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正如尚可喜所说,这次吴良辅秘密前来广东,就是奉顺治口谕,前来为皇家置办产业的。
然而海洋贸易虽然赚钱,但吴良辅却一窍不通。以前的东厂,利用手中的权势抢夺,大明皇帝,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然而当今的鞑子顺治,竟然不让吴良辅这么玩。
吴良辅沉吟良久,有些担心:“买股份的事,内务府从来没有干过!”
曹继武笑了:“大姑娘上轿,曹某也是头一回。如今的西洋人,在全世界搞的风生水起。钱都让西洋人给赚了,总管大人难道不知道?”
吴良辅点了点头:“内务府办事,从来只占便宜不吃亏。”
“不错!亏本的买卖,谁也不去做。”
曹继武神秘一笑,话锋一转,“不过国有国法,商有商规,白拿股份,如果传出去,对皇家的声誉,可是大大的不妙。”
吴良辅低头,沉默不语。
如今全球的西洋大公司,基本上都有皇家参股。老牌帝国西班牙,更是皇家直接控股。然而正因为皇家一家独大,西班牙公司的效率,相当低下。
所以引领公司潮流的荷兰和英吉利,将股权和经营权分离,皇家只参股而不经营,充分发挥民间资本的积极性。经营权掌握在专业的民间之手,因此如今全球,荷兰和英吉利公司的效益最高。
曹继武捡了荷兰东印度公司,详细给吴良辅分析了股份分配的收益。
公司具体怎么运行的,吴良辅听不懂。然而收益那可是小钱钱,吴良辅天生就很灵感。曹继武提供的数据,非常细致,吴良辅没有找到半点纰漏,他开始心动了。
做生意嘛,讨价还价是避免不了的。然而眼前的这档子事,自己根本不懂,磨嘴都没法磨,更别提讨价还价了。一下子出血太多,虽然不是自己的,但要从吴良辅手里出去,他也相当心疼。
于是吴良辅来了行话:“如今咱家带的银两不多,能不能延后支付?”
大明皇家惯例,经常仗势欺人,没有什么制约,赖账几乎是家常便饭。曹继武和龙公子接触过,以曹继武的眼力,他绝不是一个耍懒皮的人。
但是眼前却是吴良辅,这是明国历练出来的一根老油条。毕竟无论是哪朝哪代,华夏文明千年的超级奇葩,皇家离了宦官,根本就无法运转。吴良辅如果按照惯例来,龙公子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皇宫内院,每年的脂粉钱,听说不下四十万两……”曹继武说了一半,故意吞了又一半,眼望吴良辅,等待他的表情。
皇宫内院的脂粉钱,这都是娘活,你一个下级军官,又是一个大老爷们,怎么知道的这么清楚?
吴良辅惊讶不已,他知道曹继武怕自己赖账,叹了口气:“你好像对皇家之事,颇为了解。”
曹继武欠了欠身子,单刀直入:“总管大人所花的钱,大概三年时间,就能收回。与其竭泽而渔,不如放长线钓大鱼。眼前的利益,固然令人心动,但如果白拿白要,皇家的信誉,荡然无存。到时可能会导致大家怨声载道,内务府就有可能崩溃。”
西洋皇家参股而不控经营权,这个吴良辅听不懂。然而刚才曹继武的这番话,太直白了。
不错,曹继武的方式,倒是给内务府指明了一条生财之道。与其粗暴地强征,不如和商家合作,赚取分红。这样内务府不但可以创收,也会省去不少怨恨。给皇家免去了麻烦,自己的富贵,自然也就保住了。
吴良辅沉思半天,终于点点头:“百分之十五的股份,需要多少?”
曹继武伸出了三个指头:
“三百万两。”
吴良辅大吃一惊,一下子蹦起了三尺多高:“讹人呢!?三百万两白银,隆庆朝三年的收入。”
曹继武也不生气,喝了一口茶,语气不紧不慢:“总管大人久居宫中,应该知道,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带回了多少财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