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2 / 2)

加入书签

等吃完了早饭,老赵头就会拎着农具去地里头看看,他是个闲不住的,地里头没事的话就会在家里头做做木匠活,有时候也会去后山果园瞧一瞧。

老陈氏把家里头收拾干净之后,偶尔会出去串串门,或者去几个儿子媳妇家看看,当然,主要是看看孙子孙女,时不时也会带着他们回来吃一顿饭。

在老赵头和老陈氏忙的时候,赵九福会趁着早上的时间用功读书,因为已经考中了举人,他用功的方向也开始变化,现在读背的比例少了许多,大部分还是偏向于做策论之类的。

三天之内,他写完的内容都会保存起来,到时候去戴河镇的时候一块儿带上给孔教谕看,孔教谕似乎也十分乐见其成,虽说两人没有师徒的名义,但这位十分尽心。

每日中午时分,赵九福不但自己会打个盹儿,还会让老赵头和老陈氏也歇一会儿,他深谙养生之道,知道中午稍微歇一歇对人的身体很好。

下午通常是赵九福练字练琴练习骑马的时间,不错,顾行之走了,却把那匹名叫闪电的老马留下给了徒弟,用他的话说就是这老马既然喜欢赵九福,就随了他的心愿。

到了老赵家的闪电果然很高兴,陈家村有吃不完的青草,还有它最喜欢的孩子,只待了一个月就眼看着膘肥体壮起来了,如今不说的话谁也不知道它是一匹老马了。

村里头的路自然是不适合跑马的,但山脚下倒是不错,地势比较平坦也少有人,闪电就算是撒丫子乱跑也没事,当然最主要的还是这边的青草是它最爱吃的。

等到傍晚时分老赵家吃过了饭,村里头愿意读书习字的孩子就陆陆续续上门了,赵九福每天会花半个时辰的时间教导他们。

里头既有他们老赵家的孩子,也有陈家村其他的孩子,赵九福一开始说的时候大家伙儿还不好意思,只有姻亲老陈家把人送来了。

可是一段时间下来,那些没早早把孩子送来的人倒是开始后悔了,那些去读过书的孩子眼看着就变化起来,不说变得跟赵举人似的彬彬有礼吧,但至少也能读会写。

他们不知道赵九福因材施教,针对陈家村的情况改变了自己的教导方式,更多的偏向于实用性,这是他在几个侄子侄女身上研究出来的,比起传统的教育方式更好一些。

一开始暗地里琢磨,觉得一天一个时辰学不到什么东西,赵九福会让孩子们过去不过是为了名声,实际上教不了什么东西的人,这会儿也后悔不跌。

谁能想到赵九福还真的花心思教孩子了呢,他们忙不迭的把自家孩子也送过去,大约是怕赵九福生气他们之前的所作所为,每个人还带了所谓的拜师礼。

老陈氏对他们之前的不信任耿耿于怀,赵九福却让她把东西都收下了,孩子也同意他们过来。老陈氏私底下还是嘀咕:“便宜他们了,前两日还在说你好名声,拿着孩子做筏子。”

赵九福倒是笑了起来,反过来安慰道:“娘,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我们又控制不了,儿子只求不愧于心就好了,趁着我还在村里头,也想为村子做一些事情。”

赵九福从来不掩饰自己的野心,如今他已经是举人,将来必定是要去考会试的,赵九福不觉得自己一定能够考中,但是他毕竟年纪小,多试几次总会有希望吧?

等到那一日龙腾虎跃,赵九福势必会离开这个小小的乡村,一个进士的名头说不定会让陈家村在十里八乡里头有名一些,但实际的好处怕是有限。

正因为如此,赵九福才想要趁着自己还在陈家村的身后多做一些事情,而改变一个村子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孩子们入手,四年的时间,足够他改变一些事情。

所以越来越多的人把自家孩子送来,甚至还有大人也过来听课,赵九福不但不觉得困扰,反倒是从心底觉得高兴。

只是随着人越来越多,想要照顾所有人便有些困难,赵九福不得不将时间延长到一个时辰,并且将在场的人分成了三个班,从零基础开始划分,最高的一个班他会提议他们去上一些正统的学堂,将来走一走科举之路。

赵九福不知道自己此举对陈家村能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他只知道这是他现在能做的,并且愿意做到的事情。

老赵头老陈氏一开始还不乐意,怕耽误了自家孩子读书,不过赵九福只有说服人的一套,又是说能够帮助自己复习,又说将来自己离开希望二老能有相邻的照顾,到底是让他们同意。

果然一段时间之后,原本人缘就不错的老赵家如今人缘更好了,就连嘴碎不会说话的邓氏走在外头,时不时也有人乐意跟她搭话,偶尔她说错了话别人也一笑置之,不跟以前似的对她爱答不理的。

老赵头和老陈氏就更别提了,若说以前大家伙儿羡慕尊敬他们,只是因为老赵家越来越发达,带着几分功利性讨好,那么现在就是真心真意的交好了。

毕竟自家孩子,甚至有时候自己也会过去听课,谁要是再敢在背后说老赵家的酸话,光是村人的口水就能把他淹了。但凡是外人问起老赵家,陈家村人都是众口一词的夸奖。

第105章 媒婆

四年的时间,足够改变一个村庄,赵九福捣鼓了四年,粮种依旧没什么进展,唯一的好处就是大家伙儿都知道旱稻的实惠,不再像是看傻子似的看老赵家了。

如今老赵头再去捣鼓那几块试验地的时候,不用他张口喊几个儿子,赵九福的徒子徒孙就赶紧上来把事情做了,虽说赵九福自认研究没成果,但实际上陈家村人都知道,老赵家捣鼓出来的粮种,就是比人家的产量高,虽说差距不大但积少成多啊。

相比起粮种来,赵九福的傍晚小课堂效果更甚,这年头读书其实是奢侈的事情,在赵九福考中秀才之后,陈家村陆陆续续也有人勒紧裤腰带送了孩子去读书,但是真正能读书的还是极少数,毕竟不是谁家都舍得一个劳力不干活还花钱的。

可现在却不同了,赵九福不但不要束脩,免费给陈家村的孩子上学,甚至学得好一些的孩子还能拿到笔墨纸砚,都是赵九福自己掏出钱给买的。

这读书的时间又是晚上,也不耽误家里头干活儿,所以除非是孩子自己无心,不然都会去老赵家,每个晚上老赵家都是最热闹的地方。

赵九福深知村里头的孩子最后能走上科举之路的是绝少数,所以也不抓着他们读什么三字经百家姓之类的启蒙读书,而是教最最实用的。

但凡是脑子机灵的,一个晚上记住十个字不成问题,这些字又都是贴近现实好记忆的,日积月累下来,就是老陈氏也觉得自己认识了许多。

在赵九福不间断的教了一年之后,陈家村有三个半大的小子在镇上找到了活儿,不是那种干苦力活,只吃青春饭卖力气的,而是在客栈或者店铺里头给记账或者做生意的!

要知道这年头乡下人想要在城里头找活儿可不容易,看看老赵家就知道了,当初赵顺德八岁就开始在店里头当学徒,一直当了快十年才出头。

虽说如今赵顺德得了家里头的帮助,已经盘下一家店自己开了铺子当了老板,但能够像他这般在店里头当学徒的都是少数,更别提当什么账房先生了。

在古代算账这类的技艺要么是父子相传,要么是正统读过书的人才会,可是现在,陈家村那个小子就在赵九福这学了一年,竟然就成了账房!

这只是一个开始,随着赵九福教导的时间越来越长,陈家村的人在外头就越来越容易出息,这年头识字的人原本就难得,他们一旦能够认字,得到的机会自然比其他人更多一些。

有心思机灵的,专营一番弄到一个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活儿,有蠢笨一些的,至少也不会因为不识字胡乱签了契约被别人骗了。

一年年的下来,陈家村人算是知道识字的好处了,但凡是赵九福说了可以继续读书的,都被家里头送到了正经的学堂里头,势必要他们读一个出生来。

而那些没啥天赋的,靠着认得的字也能某得更好的前程,这可比一家老小只知道种地,一年到头就盼着那几亩地来得好多了。

就因为这个,陈家村上上下下都感谢老赵家,若是有人再敢说老赵家的一个不好,村里头一个小娃娃都敢抓起石子扔过去。

等后面几年,附近的几个村子知晓了陈家村的事情,陆陆续续也偷偷的把孩子送过来读书,这些人不少都是陈家村的姻亲,赵九福也就当做不知道收下了。

眼看着陈家村一日日的富裕起来,那些村子里头的人自然也羡慕的很,只是靠的近一些的,还能趁着晚上把孩子送过来读书,离得远的却没法子。

就因为这个,有几个村长还一道儿过来找过赵九福,话里话外的意思是让他在这边开一个学堂,他们会给对应的束脩。

</div>

</div>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