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1 / 2)

加入书签

苏鸾想到的是捐银子这种善事若是假手于她人了,那还能计到她头上吗?所以这种事儿还是亲手来的保险!

而这突兀的叫喊声在寂静的道观中显得格外特别,香客们应声回头看向苏鸾。

众目睽睽之下,苏鸾跑到功德箱前,从水琴和小桃手里接过银子,亲手将两大把银子捐进了功德厢内。

之后苏鸾便带着两个丫鬟出晋江观。

苏鸾听到在她们背后,有众香客们议论纷纷的声音:

“这是哪家小姐,这么有善心,竟一次捐了这么多银子!”

“是啊,真是人美心善。”

……

苏鸾不由得唇边荡漾开一抹笑意,果然行善这种事能给人带来快乐。

同时她也坚定了几心,一定要谨遵碧水道长的教诲,多多行善,日后走到哪儿看到有需要帮助的人,她都不能袖手旁观。

在那些颂扬自己高德的声音和目光下,苏鸾走路带风。

“苏姑娘!”

堪堪出了道观,苏鸾便听到有人似在叫她。她转头看了看,看到一位公子正在朝她笑。

这公子不是旁人,正是苏家乔迁宴时喝醉留宿一晚的那位荣公子。

“荣公子,这么巧你也来晋江观?”

就见荣公子脸上带着明媚笑意的朝苏鸾走来,苏鸾这才发现他背后还背着个竹筐。

走到苏鸾三步外,荣公子便守礼的驻下脚,笑道:“也算不上是巧,在下基本每逢七八道观开门的日子,都会来此。”

“哦,公子是来此求见碧水道人的吧?”苏鸾想起陆锦珩说过的,有的人为了求见碧水道长而经年累月的往这里来。

荣公子不好意思的低了低头,腼腆道:“碧水道人在下倒是无需求见,他是我的师傅,想见随时可见。”

“啊?”苏鸾难以置信的瞪大了眼,“荣公子不是太师的得意门生吗?”

“噢,太师的确是在下的恩师,自从我下山耕读之后,便拜在了太师门下。这么多年来,早已恩同父子。至于碧水道长,是我下山之前的师傅,亦是从小将我养大,于我有十数年教养之恩的亲人。”

诧然的微张着嘴巴听完,苏鸾大约是理解这几重关系了。

她深一口气,仍是有些难以相信的总结道:“这么说来,荣公子是出家人还俗。”

只是苏鸾有些不理解,一个出家人缘何突然想起了当读书人?且他居然还真就考中了探花,入职了翰林院。

“噢,也不算。在下此前只是于宫观中长大,算是俗家弟子。”荣公子纠正。

“那……那荣公子今日回来是看望师傅的?”苏鸾想起刚刚小道士说的碧水道长今日不见香客,难道是为了与他徒儿共聚天伦?

“也不是。”荣公子脸色微变,蓦地一层伤感漫上眉头:“今年夏日暴雨颇多,毁了不少庄稼,临近京城的几个郊县因着地势偏低涝灾严重,如今已到了无米下锅无房可住的境地。此地近日涌来不少灾民,在下便想着给他们送些吃的喝的。”

苏鸾这下才想起今日来时,沿途看到乞讨的流民。

“可是他们既然不得不离家讨饭,为何不直接进京,在这种人烟稀少的山区又能讨到什么?”

荣公子遗憾道:“他们不是不想进京,而是衣衫褴褛又无可投靠,故而过不了城门。”

苏鸾想了想,此事自然也算是行善,又能帮自己又能帮别人,何乐而不为?

思及此,苏鸾便请求道:“那荣公子,可否让苏鸾也为灾民们尽一分力?”

荣公子双眸闪动,“那自然是好!苏姑娘果然是心善。”人美。

不过后面两个字他只敢在心中默念。

苏鸾很是高兴,当即决断道:“小桃,你带着他们几个回城将银票兑了全买成米,之后立马赶回来。”

“是。”听了来龙去脉后小桃也不敢耽搁,立马叫上四个护院作苦力,一起回城中买米。

苏鸾则带着水琴跟着荣公子,去了山后那些灾民临时聚居的地方。

灾民们聚居的地方还算不错,是晋江观此前的一处安置所,有屋遮风避雨。只是山上粮食少,道观将为数不多的粮食分一部分给他们,使得两方都拮据。

荣公子现在所背的菜蔬,是今日从京中带回来的。灾民们很感激他,在院子里的几个灾民看到他来,远远的便朝他鞠躬。

将东西留下后,苏鸾和荣公子没有多待,回了山下等小桃他们回来。

通过聊天,苏鸾得知荣公子是耕读兴家,极为贫寒。直到去年考中探花入了翰林院,太师才认为他继续住在破屋子里不宜融入京中圈子,故而让他搬进了太师府住。

荣公子初入仕途,俸禄微薄,太师时而为他在人脉上引路,他那点儿俸禄甚至不够打点之用。故而这一年看似风光,其实也是捉襟见肘。

眼下想帮这些灾民,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寄人篱下又不好再朝人伸手。

而荣公子上回之所以在无邀贴的情况下,厚着脸皮去苏府参加乔迁宴,其实是为了接近户部尚书,想求他谏言,给灾民们谋求一条出路。

“那户部尚书如何说?”苏鸾好奇道。

“官官相护。”荣公子坐在石台上叹了口气,又详细说明道:“那几个县的涝灾,本就是因为工部的水利工程监管不善。若谏言上去,工部尚书亦是要被问责的。”

听到这儿,苏鸾想着若是她直接去找陆锦珩,这事也不是不可以办成,只是那样等同给陆锦珩在朝中竖敌。

再说此事若由国家出面解决……还算她的善举么?

那自然是不能算的,也自然不能给她积福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