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1 / 2)

加入书签

宋秀程这一来,小秋进京的日子也就定下了。宋秀莲忙忙乎乎做完衣服被褥之后,又破天荒地跟着王利民进了县城一趟,买了做蚊帐的纱布回来做蚊帐。又做门帘、窗帘。

盖了房子后,小秋小夏有了自己的房间,去爹娘房间的次数少了。偶然一天,小冬在姐姐们房间里玩的晚了,她送他回爹娘屋里,才看见宋秀莲拿着一只花绷子绣花呢。小秋很有些意外,她都不知道自家娘会绣花,而且绣工还不错!

宋秀莲见她盯着看,笑笑道:“这是给你准备的门帘子和窗帘,这块布太素,绣几针,看着不那么单调。……就是搁下时候长了,绣得不像样子了……”

“哪里,哪里,娘绣的很好看……这牡丹花,这蝴蝶,都跟真的一样……”小秋连忙表达自己的欢喜和赞叹,搜肠刮肚地称赞一番,宋秀莲被她说得笑满了脸。

“没想到你喜欢这个……那就再给你绣一对枕套……”

小秋连忙笑道:“你不是给我做了枕套了,那个小碎花的就很好看了,不用再绣了……晚上灯光暗,你绣多了,伤眼睛。”

宋秀莲笑着应了。心里却在盘算,以后多抽点儿时间,趁着眼睛还好,给小秋绣点儿东西,小秋十一了,一转眼也是大姑娘了,多绣点儿,平时不用,做嫁妆也不错。

小秋的行程定下,一家人就数着日子过了,小夏小冬懵懵懂懂的,还不太明白是怎么回事,只是觉得,爹娘突然就特别疼爱姐姐了,给姐姐做新被褥、新衣裳,什么好吃的好喝的都先给姐姐……

七月末,小秋先后收到两封信。一封是廖辰从g城发过来的,说他的高考成绩出来了,他已经报了京城的大学。另一封是吴戈秦戎从京城发来的,说一放暑假就被吴爷爷拎包下放到部队锻炼去了。不过,他们也说了,小秋八月初进京,他们就能从连队回来了,届时一定早早去车站等着她。后边应该是吴戈说的,等她进京,带她去吃烤鸭、吃涮肉……说了一溜儿京城美食。

小秋看着看着就笑了,笑过之后,却终于有了一抹离愁的怅惘。故意写这些,也只是想着她离家不舍,宽慰她的吧?

这些天,小秋也挺忙乎的。她在想办法把青花碗里的东西搬出来,多留些在家里。

如今虽说家里境况好一些了,但粮食仍旧不宽裕,之前是她一直添补着,家里的白面才能一年不断。大伯家在村里也算过得不错的,也只在过年和几个重要节日吃点儿白面馒头,其他大部分时候都是吃窝头。毕竟,二哥成江在小秋姥姥家吃住,他们还要送些白面过去。家里剩下的就寥寥无几了。

小秋跟宋秀莲说的是趁她在家多磨点儿,其实是找机会多给家里留点儿面粉。又托词说是吴家寄来的粮票、大米票,‘买’了两袋子大米和两袋子面粉回来。又‘买’了肉,腌成咸肉……

自从得知小秋进京,二哥没说过什么,却默默地抽空过来,帮着她磨面,帮着她收拾干活。三哥就追着她念叨‘你不去不行么’,念了几天,也没能打消小秋进京的主意,他自己也放弃了,一头跑去塘湾里泡着去了。小秋以为他生气了,结果傍晚回来,竟拎回来大半桶鱼虾:“你不是爱吃香辣鱼么?多做些带着……”

小秋愕然着,一股酸涩猛地冲上来,冲过鼻管儿,冲进眼窝里,热辣辣的,生疼……有一刹那,她甚至真的有放弃进京的冲动!

忙忙碌碌,一眨眼功夫就到了七月底。

小秋离家进京的日子一天天临近,王利民心里琢磨,小秋要进京了,怎么也得给她爷爷奶奶说一声吧。

眼瞅着要进八月份,正是一年里最热的季节,地里的庄稼长得飞快,两天没见,就高出一截子去。同样的,田地里的杂草野菜也发了疯似的,锄过一遍的地,过一夜回来,庄稼垄中间儿就又是绿茸茸的一层。

这个时候没有除草剂,种庄稼指着人工锄草。几乎每天早上一上工,就人人扛把锄头下地锄草。长长的锄杆子弯弯的锄头,一下下挥出去,挂着庄稼垄里的杂草拉回来,如此往复,直到把一片地的杂草都锄干净,同时也把下雨变硬的土壤疏松一遍。因为需要弯着腰锄草,没多会儿就腰酸背疼的了。于是,锄地的时候,一趟锄完了,走到地头上,大伙儿都会约定俗成地直直腰,站着说两句话歇会儿。

这天王利民小队干活的地片在村头,刚锄了两垄地,王利民就听得低头上二牤子招呼:“二哥,那不是你家老三吗?他个大忙人,这不年不节的,他咋回来了?”

王利民闻声抬头看过去,果然看见有两个人骑着车子从旁边的路上进了村口,前头那个穿着白色的确良衬衣的人正是三弟王利社。隔着不过三五十步的距离,村里许多人在路边的地里干活,老老少少的,王利社却看都没看一眼,昂着头过去了,这一点,就让王利民黑了脸。老三越来越不像样子了!

第二百四十三章

王利军锄地细致,刚刚来到地头,也看见了王利社的一个背影,就道:“我家去看看……”

王利民伸手拉了他一把,没好气道:“看啥看,不知五六的东西!”

王利军顿了一下,也就跟王利民一起转身下地,继续锄草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