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2 / 2)

加入书签

王修晋核对查账的事,二十几人做得十分认真,比他预期要强很多,若是以后都是这样,能给他分担不少的压力,希望这些人不会变。

第162章

只做查账后的核对, 并不是很轻松,但比起完全的亲力亲为, 担子便小了很多。粮铺的账目核对结束之后,王修晋写了封信给天子, 意思就是说, 他要对替天子管理的几家工坊进行查账, 账目核对之后, 会给他上报核对表,请天子注意查收。

天子收到信时,京城的两家工坊已经开始查账,两家的管家并没有任何的反感, 还非常主动的配合。两边的账目十分清晰,做出的汇总表更是一目了然, 天子并未久等就收到了王修晋送上的京城两家工坊的账目表, 一目了然的表格,让天子相当惊奇。至于两工坊盈利的差额,天子并没有太在意,毕竟纺织工坊才刚刚开始运转, 就算是负债运转, 天子都不奇怪,何况现在还有细微的盈利。

拿着表格, 天子想的不是两家工坊以后能赚多少钱,而是王修晋组建的查账队伍,是不是已经完善, 能不能再培养一批人出来,放到各县,各省,各州府,甚至是六部。手指轻点着御案,眼睛眯起,天子给王修晋下了一道旨,命他从查账的人员中抽调出几位能力出众之人,为朝廷培养各专业的官员。

圣旨下了后,史书上又为天子添上一笔霸权之名。而朝堂六部聚到了一起,为的便是皇上给王修晋下的圣旨,皇上为何避开六部专门下了旨。在谈论中,兵部尚书一直沉默,他与李家交好,过来之前便已经得到了一些消息,皇上此举是想查各地方的财政,但之后,会不会查到六部,就得看皇上的心情了。李家也明确的表示,王修晋对为官没兴趣,若不然,以王修晋的聪明,大可以弃商从文,想考个状元并非难事。兵部尚书不会表态,各地方县令也好,知府也罢,便是一些小官,都与京城官员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真若是查出什么,那便一牵就是一串。

“厉大人为何沉默不语?”户部尚书将话题扯到了兵部尚书的头上。

“老夫觉得无用,圣旨已下,诸位是想让那王修晋抗旨诛满门,还是想让皇上收回圣谕?诸君能做到哪个?”厉大人觉得这些人张嘴闭嘴满是切身利益,想到之前宋小将到家中拜访时,讲的一些话,厉大人心中惭愧,身为长者不如小辈,也不知有生之年能不能见到宋小将口中的一目,看着眼前的文官,厉大人顿觉希望渺茫。想想看朝代的变更,将领少有降者,而文官呢?少有坚贞之志。“老夫府上还有事,先行一步。”

厉大人的话如同棒敲醒诸位,他们能做什么?哪个也阻止不了。刑部尚书在厉大人告辞之后,也起身拱手告辞,随后便上工部,吏部。六部聚在一起,最后只剩下了礼部和户部,礼部尚书想了想,还是别跟户部尚书混在一起的好,于说最初也不是他提议一聚,便起身拱了拱手也走了。独留下的户部尚书,气得脸都青了,手握成拳,最后却只能长叹。

接到圣旨的王修晋,递了进宫面谈的折子,天子上下嘴皮一动就要授业,他不是不同意把此举传出去,可也得保证这些人的人生安全吧!只是去粮铺查账,便能以安危相逼,以后要查的还是下面的衙门,之前那两地的衙门没帮着地的掌柜,除去一些畏惧之外,更多的是没有触及他们更多的利益,真若是下去专为查他们的账,到时可就真不好说了,搞不好派出去十人,或许会无人归来。

王修晋不想好不容易培养出来的苗子就这么消失了,他必须要跟天子好好聊聊,不是抗旨不从,而是要寻个更好的方法,如何才能在地头蛇的地盘上不但把账查清楚,还能安全的走人。

天子对王修晋请求进宫并不意外,给了进宫的日子,便等着王修晋。王修晋不是第一次进宫,早就没了最初的激动,尤其是现在还忧心着培养人才的事,哪有心情偷瞄四周的景物。

进了御书房,王修晋行完大礼,听天子叫起后,便爬了起来,然后不等天子开口,便把心中忧虑一一道出。天子听完皱起眉,他却不知,大梁还有这样的地界,查账之事更要进行,“待人学所成,去各地查账之时,朕派御前侍卫一同前往,并赏令牌,若有阻挠者,可先斩后凑。”

王修晋拱手直道英明,又问,若贪者是为民,当如何?

“若为民,朕不但不罚还会赏。若打着为民的幌子,做坑害之事,当斩。”

王修晋再拱手道英明,可心里仍不免有些发悚,他虽恨收刮民脂民膏的官员,可也做不到抬手刀落之事,但又不得不认同,贪官当杀。人员安全的事说完,接着就是从哪里找人的问题,这些人是为朝廷工作,他可不养着,待遇如何,官从几品等等问题,都要有个说法。待他出宫时,也未得到皇上准确的说法,王修晋也不急,没有人培训人员的事便得放到一边。王修晋却不知,皇上正惦记着一位与他有着密切关系的人进京,全权负责此事。

一封由皇宫发出的信,未经驿站,直送到王村的王先生府上。王涣之看完信后,将自己关在书房整整一天,这已经不是第一次接到皇上要他进京的信,却是让他最为动心的一封心。从回村之初,他便没想着再回去给周历皇帝做官,经过了这么多年,他虽在梧县,却也知京城一二事,通过书信,他对皇帝有了更多的了解,可便是这样,他也再三拒绝了再次入朝为官的邀请,他挺喜欢现在闲云野鹤般的生活。或许心底仍有一丝想法,但惬意的生活占据了上峰,便将那一丝想法无视了。然,这一次接到皇上的信后,王涣之心底那一丝的想法,被无限的放大。即便是这样,王涣之仍没有下定决心。

王涣之一直没有下定是否回京的决心,家里却迎来了一位非常尊贵的客人。天子第二次登门,仍就是那个位置,仍就是一样的吃食,君臣二人聊了一天一夜,当再次出来时,天子的脸上多了一丝笑容,而王涣之则是一脸的严肃。

天子并未在此久留,立刻回京,一个月后,一道圣旨从京城传到王村,封王涣之为荣禄大夫,掌都察院。官从正一品。圣旨不单单在王村炸开了锅,在京城更是。尚书们越来越摸不清皇帝的心思,且人人自危,王涣之最有名的不是他做宰相时的辅佐,而是清廉。皇上先是下旨培养查账的人,接着又把以清廉闻名的王涣之弄回朝堂,其意为何,傻子都能看出来。但凡有门生的,往外铺了线的人,基本上都是人人自危。先时皇上查贪,多是因为这个那个的事牵扯出来的,可现在却明明白白告诉臣子们,他人查贪,专查贪。

一度被刑部抢了风头的都察院,都憋着一口气,左右都察史在听到圣旨后,腰板都直了几分,他们翻身的日子到了,同时心里也多一道危机感,原本都察院由左右都察史说得算,突然多了位以清廉闻名的上司,他们心里没底,就怕新官上任的三把火,把他们全都烧成了灰。

王修晋听说圣旨的事时,整个人都傻了,而王宅的管家却乐开了花,有生之年又见到主家崛起。远在湘城的王村,王家里一片忙碌,夫君赴京赶任,王夫人自然要跟着一同进京,王修柏决定带着夫人和孩子搬到城里的衙门住,双亲不在王村,他便也没必要每天往村里跑。宅中的人不变,依旧做着他们各自的工作。王涣之明说,待过了六十整寿,他便辞官回乡,继续在这里做先生。

王涣之进京,除了夫人陪同之外,还有长孙也跟着一同进京,王涣之对长孙的期望很高,自然要养在身边。王智渊受祖父启蒙,又喜小叔,对进京之事没有任何的抵触。王春氏知长子随公婆进京是好事,虽有不舍之情,却也压下,专心为长子收拾东西,嘱咐的话却没有多说,对长子,王春氏十分放心。

老村长看着族里的各长老,他们有什么心思,他清楚,不就是想让分出去的一脉再重回一宗,他只回了一字,难。不说当年王涣之有多想分宗,甚至想独立一宗,便是现在被分出去的一宗,得了这么大的荣耀,怎么可能愿意再合在一起,不用王涣之说话,便是这些人都会拒绝。

长老们便开始埋怨,老村长当初为何要同意分宗之事,老村长冷笑,当初分宗可不是他一家之言,还不是各位家里闹得太狠,要不然便是王涣之如何要求,也不会有分宗之事。打发走了长老,老村长摇了摇头,看向王涣之家的方向,那些长老们怕是不会领王涣之留下的人情。

王涣之进京最不舍的便是学堂,他不想让在学堂读书的孩子断了课,便让长子在城里的挑了一位各方面条件都不错的秀才去村里授业,其月钱,自然就不是送点粮食的事,当然,王涣之也没跟村里提,月钱他让正在给小儿子忙工坊事的于掌柜先帮着出,待他到京城之后,会跟小儿子说明,到时由小儿子出,且会把之前于掌柜垫付的补上。

第163章

以往人们进出最多的城门口, 最近几日出现一批衣着讲究的人,这些人或是在附近的茶摊一坐便是半天、一天, 或是直接包了位置最好的客栈某个房间,坐在窗边往外看。进出的百姓倒没加注意, 倒是一些进出京城办事的商甲或是官员心里犯着嘀咕, 这些人一看就不是简单的人, 坐在路边的茶摊, 真是难为了这些人。

王宅里,管家带着仆人里里外外的打扫,脸上的笑容那叫乐开花,便是仆人犯了错, 也不会严厉的训斥,当然该扣的钱, 也不会落下。王修晋实在受不住管家的折腾, 干脆早出晚归,免得管家一会一个请示。对城门口的事,王修晋有些耳闻,那此人等谁, 王修晋并不好奇, 有人谈论的时候,就会听一耳朵, 当然百姓猜测无非是什么皇亲,什么江湖人士。王修晋也就听听,不论是哪种猜测都不太可能, 不过有些人说得有鼻子有眼的,不去说故事有些屈才。

接到王家仆人送来的信,王修晋快速的整了整衣服,出门时正遇到前来寻人的李菻善,“这么急可是出了什么事?”

“爹娘快要进城了,我去迎迎。”王修晋说完便迈步往外,李菻善自然转身跟上,让王修晋乘他过来的马车,一路直奔城门。

不等马车停等,王修晋便急着跳下马车,他出现的一刹那,引起不少视线急来。传门中的四品生财官年纪不大,却是生财有道,颇有点石成金之能,就不知这位是不是传说的生财官。待李菻善从马车下来,之前的猜测便成了肯定,李菻善虽少有上朝的时候,却也被人熟知。先皇玩笑的指婚,被周历帝默认,听说已经订过亲了,只等生财官成年,便成亲。之前应是李家为主,如今王涣之以正一品回朝,不知待到生财官成年之时,谁进谁家的门。

如今生财官到了这里,便说明荣禄大夫将要进城,一直在此等候的人却是各自散去。

伸着脖子往城门外看的王修晋没注意到四周的事,倒是李菻善有注意到,见不少人纷纷离开,对之前城中的传闻有了猜测,这些人等的很有可能是王大人,可为何在人要进城前又都起身,行色匆匆的离开??

王家的马车没多久便出现在王修晋的眼帘,赶车的是一位护院,前后三辆马车,站在城门处,士兵严谨的盘查后放行。王修晋没有立刻上前,怕马车停在城门内,堵住来往之人。待三辆马车都过了城门,王修晋才上前。赶车的护院收紧缰绳。“小少爷!”

“父亲、母亲,一路辛苦!”王修晋忙拱手冲马车行礼。

“我儿黑了。”王夫人掀开车帘,看到小儿子的身影一脸的欣慰。还不待王修晋回话,一个小肉弹冲了过来,笑眯眯的开口,“小叔。”

王修晋忙抱起大侄子,摸摸头发,“一路可安好?”

“与王村不同,却也别有一番风趣。”王智渊摇头晃脑的说着。

“小子拜见……”

“此处不是叙家常之地,回宅子。”王涣之轻咳一声,打断了李菻善的话,然后便让护院赶车。

王智渊看着李叔叔眨了眨眼睛,又埋首在小叔的颈肩,非常不厚道的笑了。王修晋这会儿再不明白,便是傻子了,虽说两人已经订亲,父亲也不会反悔,但是心里仍是不乐意的。拍了拍李菻善的手臂,摇了摇头,“路漫漫其修远兮。”然后非常不厚道的抱着大侄子上了马车。王智渊偷偷的冲着李菻善做了个鬼脸,眼里、脸上的笑怎么遮也遮不住。

李菻善犹如被雷劈了一样,脑子里只有一行字,岳父不喜,怎么办?

赶到家,便见父亲站在家门外,看记门匾发呆。王修晋也在门口下了车,王智渊感觉到气氛不寻常,乖乖的站在小叔身边,扯着小叔的手,也学着祖父望着门匾,匾上二字与村里的并无不同,祖父为何脸带悲切。王修晋摸了摸王智渊的头,没有经历过的人,便是向他提起以前发生过的事,也不会有太大的感觉,感同深受,这个词或许放在有类似经历的人身上才适合。

李菻善同下马车,站在王修晋的身后,没有贸然的开口。当初便是在这里,他目送王家离开,那时的场景仍能忆起。

王涣之在门口站了许久,眼里闪过非常多的情绪,最后化成沉重的步伐,一步,二步,三步……一步比一步坚定的上前,推开宅子的门,迈步走了进去。不知何时被丫头扶下马车的王夫人,由丫头扶着,跟随夫君的脚步,走进家门。王智渊扯了扯小叔的手,脸上带着疑惑。王修晋揉了揉侄子的头发,脸上泛起笑意,等他再大点,便向他讲王家的起起落落。转头看向李菻善,“进去吧!”

李菻善点点头,跟在两人的身后走进王家的大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