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6章 旧案新翻,大臣难逃(1 / 2)
发生在政事堂的事情,很快就传到了李潼这里。
得知这个消息的时候,他正待在麟台外署,顿时也是气不打一处来,当即站起身来便往堂外行去。
担任麟台少监的王方庆见状后忙不迭上前劝阻道:“殿下请息怒,苏干历任内外,资望不弱,今次所以怨态外露,或是另有别情。殿下贸然入省训问,不知者或将邪言坐实!”
“能有什么样的别情,这关西老物自仗家世故情,邪言论事!都水监几次循规求见,诸多推拒,正事荒废已经是失职,如此污蔑若不应之,真当我懦弱可欺!”
冬官尚书苏干,同样也是出身于关中大姓,乃是前隋宰相苏威的族孙,关陇方面在朝中的代表人物之一。对于这些所谓的唐家老臣,李潼向来都是敬而远之,尽量避免与他们发生直接冲突。
这一次,如果不是唐修忠几次前往尚书冬官官署求见而不得,而疏浚漕渠的工事又耽误不起,李潼也犯不上自己出面。
如果真的要以势压人,他大可以自己找上南省冬官官署,或者直接登邸去见苏干,让杨再思从中协调,本就是希望有话好好说,有什么矛盾或误会,不要直接搞针对,协商着解决。
他自觉得已经算是给了这些老关陇一个面子,却没想到自己的面子在对方看来一文不值,反而还指责他徇私窃功。他妈的这功劳也不是凭空变出来的,事情就摆在这里,你们不干,还不让别人干?
王方庆当然也觉得苏干如此指摘真的是有失分寸,别的不说,单单漕运改革是近年来朝廷内政少有的正经操作,而且已经初见成效,却被指作是代王威弄权术的私计,这一点便让人接受不了。
不过他阻止代王也并不是没有理由,只是语重心长道:“如今朝中情势焦灼,殿下能够侧身于纠纷之外,专注于国计要事,实在不宜再贸然插手。苏干其论确是可厌,偏颇之处人皆有见,一时的乖论实在不值得殿下正面应之,朝士舆情自然不会轻饶。”
王方庆的理由也很简单,如今朝内兴起的刑案本就是在针对皇嗣一系的朝臣,苏干在朝中担任要职,本身或许已经在将要被清洗的序列。
代王如果因为一时的意气去针对苏干,极有可能就会被武氏诸王用作剪除皇嗣党羽的一把利刃。他们可以借此拿掉冬官尚书苏干,更可以以此为基础继续扩大打击,牵涉更多的朝士。
一旦发生这种情况,代王再想抽身而出就困难了,皇嗣一系为了自保,未必不会将代王也视作直接的对手,到时候纷争继续扩大,继而波及到已经有了一个良好开端的漕事改革。许多人事方面的布置难免就会受到波及,可谓得不偿失。
李潼当然也明白自己在现阶段并不好做什么立场鲜明的表达,但被人如此打脸也实在有些忍不了,他坐回席中稍作沉吟后,又对王方庆说道:“稍后长史入政事堂,代我向杨相公稍作表意,邪情妖事连累到他,实在不好意思。顺便再见一见豆卢相公,替我问一问他,是不是要与我失了和气!”
心中气愤稍作收敛后,他便想到该要如何利用此事。直接当面问责苏干,既失体面,意义也不大,要问责就问豆卢钦望这个关陇勋贵们台面上的老大。
尽管豆卢钦望看起来似乎也不太想做这个老大,但谁让他在那个位置上呢?你的小老弟你自己管不住,惹急了老子连你一起干!
王方庆见代王殿下已经恢复了冷静,这才松了一口气,转又请示道:“求见豆卢相公时,先论是不是一并提及?”
李潼闻言后便点点头,他离开政事堂后就来到了麟台外省,跟王方庆讨论推举其人进入尚书省文昌台的事宜。麟台号为病坊,王方庆留在这里也意义不大。
从资望上而言,其人历职清要,还曾经主政一方,算是己方难得的干将。正好眼下又有这样的需求,趁着漕运事务已经取得的成绩,为王方庆争取担任文昌左右丞,协调南省诸曹司,就不需要事事都求助外人了。
本来李潼跟王方庆还在讨论该要争取朝中何人助议举荐才能稳妥,苏干便撞了上来。
如此事情倒简单了,大可以将此作为一个把柄,要挟豆卢钦望在政事堂中推荐王方庆,再加上漕运改革成效有目共睹,有一批中层朝士能够推波助澜,尽快敲定此事。
豆卢钦望当下本就战战兢兢、步履维艰,有很大几率是不敢再冒险得罪代王。如果因为苏干一时忿言而触怒代王,让代王也站在对立面,他这个宰相只怕也就做到头了,甚至还得考虑整个家族能不能平稳渡过当下这场风波。
两人这里刚刚议定,左千牛卫将军豆卢贞松已经匆匆行入麟台官署,登堂后表示有卫府案事急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