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1章 五斗米(2 / 2)

加入书签

弄粮本,搞粮食计划限量供应,总得有个标准吧。

“是不是按身份等级来分?”

不管什么时候,阶级观念总是深深留在大家的心中。

士农工商,士里又有贵族官僚读书人,这粮食借量不是是因此多定些?

阶层、品级、身份、职业,这些都能划分出一个三六九等来。

就如后世中国那些年月发行的粮票,北京市民就按照不同的年龄、职业,分成了一百多个等级。

而上海定量标准则按工种分体力劳动者、脑力劳动者、大中学生和一般居民中类七等二十七级。到后来,工种更是从一千三百零七个,增至七千二百九十九个。

李超打算不搞那么复杂。

“只按年龄、性别来分,始生为黄、四岁为小,十六为中,二十有一为丁,六十为老,划为男女两等五级。”

至于定量,这个比较难定。

以军队士兵为例,秦军规定,早饭半斗小米,晚饭三分之一斗小米,而如站岗这样的任务,早晚各三分之一斗小米。

而汉军规定,从事重体力活动的士兵,一个月二石九斗三升粮,食盐三升。

到了唐代,则规定一名士兵一天发二升粮食为口粮。

宋代禁军士兵月粮二点五石,厢军两石,到后期,禁军也只有八九斗月粮,继而糙米充好米,小斗换大斗。

虽然各个朝代的计量单位不一,唐军的军粮多以粟为单位,而粟的容重较少,约有六百到六百五,一立方米约为六百五十千克左右。

一立方米为一千升,一升粟实为六百来克。

而唐朝的一升,实际上只有现在的零点六升,因此唐朝的一升粟米,其实并不多,大约为三百八九十克的样子,不到四百克。

一个战士,一天发放两升粮食,也才八百克左右。

而且还要考虑到古人的粮食较糙,一个战士,也就是一个青壮,还是从事当兵这样体力活动较重的青壮力,一天也才八百克到的粮食。

一顿饭只有三百来克粮。

在缺少副食油少的年代,从事的又是比较高强度的职业,还又年青饭量大,一天三百来克真的不多。

要知道在后世粮票时代,一个婴儿一般都定量每月六斤干,一般成人都定时三十斤左右。

李超知道,以前的人活动量大,而且又缺少副食和油水,一般饭量都比现在大的多。李超自己小的时候,都经常能吃两三碗饭,还是那种比较大的碗,而成年后,反而饭量越来越小,一顿有一碗半就行了,还是小碗。

“成年男丁每月五斗、中男四斗、老人三斗、小儿二斗,婴孩一斗。女子,则比男子少半斗。”

考虑了一会,最后李超定了一个不算高,但也不算太低的标准。五斗,也不到二十千克粮。

成丁一月五斗,一天也就一升七合不到,不足士兵的一天二升标准。本来这个标准,在灾年还是有些高的,但李超也不能一来就定的太低,以后视情况可能要减,但不能马上就直接订个太低的量。

“那价格呢?”

粮食不但要定量,还得定价。

各粮店以后要实行统一售价,而且还得要用粮票。

现在的粮食市价节节攀升,谁都知道旱灾过后,粮食需求大。

市价如今大米又达到了斗米一百五,粟米都斗米百钱了。而且这个价格实际上还是有价无市,要买粮,价格还更高。

只是之前李超和买粮食,一直是用的这个价格。

“就以大米一斗一百五十钱,小米一斗一百钱这个价格吧。”

这个价格,依然还是极高的。

但李超也不能再降了,再降,粮商们不会同意。

“百姓有钱买到供给的足额粮票吧?”有人提出问题。

李超虽然给大家定了每月粮食额度,可定了量也不是白给的,得先拿钱换粮票。可现在粮价这么高,百姓有这么多钱来换粮票?

面对这个疑问,李超也没法回答。

他只能说,一步步来,能先把他今天说的这些先做到,都已经万分不容易了。如果能做到这些,起码粮食能控制的住,粮价也会控制的住。

至于说连李超想办法控制住的这个价格,百姓都还买不起定量额度内的粮,那李超也没更好办法能解决。

这是另外一个问题,那就得涉及到官府救济那一部份了。

自己买不起粮的百姓,到时就得由官府施粥赈济,或者以工代赈,来给他们解决吃饭的问题。

“去吧,把这些抄写多份,然后张榜公布,宣传告之!”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