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六章 迎难而上一(2 / 2)
见得杨思齐如此谨小慎微,赵文振也就没再难为他,径直便转入了主题。
“罪人孟浪无知,罪人、罪人……”
年余的苦役生活不单摧残了杨思齐的身体,精神上所遭受的打击显然也自小不到哪去,这不。饶是赵文振声线平和,浑然不带半点的问责之口吻,可杨思齐却是第一时间便又跪倒在了地上。
“本官不是来问责的,杨先生大可不必如此惊惶,这么说罢,本官前些天清理文档目录时,发现有《治水策》一文之记载,惜乎翻遍了衙中存档,也没见原文何在,不得已,只能来寻先生,还请先生不吝赐教则个。”
赵文振先是笑着摆了摆手。止住了杨思齐的自我认罪之言,而后方才道明了来意,赫然是为了治理黄河而来的。
黄河,说起来是华夏民族的母亲河。可与此同时也是中原百姓们的灾难之河,从古自今,十年九涝,大水过后。往往都是赤地千里,百姓死伤无算,也就是贞观以来相对风调雨顺,黄河中下游区域的洪涝状况方才不算特别的严重,即便如此,每年死于水灾的也不在千人之下,对此局面,开唐以来的历任工部尚书所采取的应对策略都是隋炀帝所定下来的那一套,亦即全力巩固洛阳至开封河段的堤防,以确保运河的运力,至于开封以后的河段么,那基本上就是听天由命了的。
“这……”
杨思齐确实写过一本《治水策》——当初进京时,他本是想靠此策搏一个出身的,却不曾想段纶对此根本不感兴趣,转而推荐杨思齐去修造昭陵,这才会有了后头出事被判苦役的事儿发生。而今一听赵文振来了这么个旧事重提,杨思齐一时间还真就不知该做何回应方好了的。
“不瞒先生,本官去岁曾因公务去了趟登州,途经沿河十数州,亲眼目睹了黄泛区百姓之苦痛,心实不忍,故,打算以朝廷之力治河。先生可有甚教我者么?”
黄河能治么?答案是可以的——在赵文振所穿越来的那个时代,黄河早就已是被驯服了的,别说啥大水泛滥了,每年枯水断流的时间都长达数个月之久,当然了,要想达到后世那般效果,自不是一蹴可就之事,也不是光只治理一条黄河便能达成的效果,而是须得展开长期的综合治理,方才能得以实现。
赵文振对治河之道虽有所了解,可毕竟不是干这一行的,出出主意可以,真要动手的话,那就一准得抓瞎了去,正因为此,赵文振这才不曾一上任就提出治河议题,也没打算亲自去挂帅,无他,专业上的事到底还是得专业人去干,而面前这位杨思齐就是赵文振所要考察的能工巧匠之一……
↑返回顶部↑